积极贯彻新课改推进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1

积极贯彻新课改推进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汤光林

汤光林

(兴义市第一中学,贵州黔西南562400)

21世纪初,国家将社会发展的重点转移到我国西部地区,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举措。因此,少数民族教育也成为了西部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信仰风俗等各方面都与其他学生有很大差别,他们在校园中的生活、学习、课外活动等方面都显现出群体的特殊性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习惯。少数民族学生来到学校就读,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饮食习惯、行为方式与身边同学存在差异。少数民族学生希望自己的民族习惯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重,不希望大家带着“有色眼镜”看他们,期待在融入学校环境的同时保持纯正的民族习惯。如果由于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同学、教师缺乏有效沟通和必要的理解与信任,使得他们在一些琐事上的不满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容易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

2.交际关系。他们在家乡,大部分住在边远闭塞的落后地区,家庭贫困,因而喜欢搞小团体,只与同民族同学一起,交流也只用本民族语言,与其他同学交流很少,而其他同学也感觉与他们交流困难。

3.学习方面。由于受到历史、地域、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少数民族学生经历的基础教育、家庭社会环境、个人阅历等方面与其他学生存在明显差异。民族地区受教育条件的限制,基础教育相对薄弱,从而导致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知识面窄,思维较单一,自学能力较弱。加之他们的汉语基础较差,从小接触的基本上是本民族语言,因而学习成绩较差,存在问题的课程主要集中在语文、数学和英语上,对他们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吃力。

学校应依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采取许多有针对性的措施,尽全力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实现学习上的进步。

1.师资配置。民族班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朴实无华、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其中有特级教师2名,省级骨干教师1名、高级教师2名、学校学科带头人3名一级教师担任教学,保证了班级学生享受到优异教学环境,确保学生学业的不断进步。

2.管理工作。在班级的常规管理上体现特色,体现“我为班级而荣,班级为我而荣”的理念。让班委带头,学生自主管理。班主任以朋友的身份参与指导,以提高学生自制能力,并养成好的习惯。在学生学习上渗透特色,根据“多元智能理论”,除了要求学生学好“文化课”外还要求班级在体育、音乐、美术、写作、手工制作等某一方面或若干方面“张扬个性,放飞理想”。要求老师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学校设立小作家奖、小发明奖、小画家奖等鼓励学生,让学生乐学、会学。在转化“后进生”上发扬“特色”,要求师生之间建立“特殊”的关系:和学生交朋友。多“扬”少“抑”,多“亲”少“疏”,体现以人为本。在活动中建立健全学生的人格,善于捕捉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进行疏导与表扬。

3.德育工作。首先让全体学生明确,只有品德高尚、成绩优异、全面发展的学生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优生。如新班集体刚刚建成立,则强调优生必须是一个爱集体,爱老师,爱同学,热情肯干,品德高尚的好学生,不以学习成绩为衡量优生的唯一标准。往往教育跑偏就是这一标准没有把握好。适当借题发挥,借助各学科的特点,适时渗透、借题发挥,由一点引申开去以此来加强下面的品德教育。如通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学习,教育优生从树立远大理想,端正自己的读书目的;要求学生做一个知法懂法的学生,明白“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利用班会课经常介绍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的奋斗历程,让学生明白他们是21世纪的创造者,必须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

其次,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想办法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以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根据兴义一中2009秋季招生的相关文件精神,对少数民族班学生实施奖学金制度,每学期学校拿出五千元作为奖学金,解决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困难。

第三,班主任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他们。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帮助他们争取助贫资金,解决他们经济上的困难,现已有20余人次享受到马来西亚、加拿大、银行等助贫资金近2万元。在学习上,经常与科任教师沟通交流,并且定期找同学帮助他

们补习功课,共同帮助他们实现成绩的提高、学习上的进步。生活上经常走访他们的寝室,解决寝室生活老师发现的问题,平衡他们和生活老师及其他同学之间的关系。创造机会让他们与其他同学有更多交流的机会。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联欢活动,我校每年一届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少数民族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都能获得全校师生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