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自己适应学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转换自己适应学生

曲广政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十一中学264300

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们经常讲的一句话是: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但多年的实际经验告诉我,这句话对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而言,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误区。个中缘由有二:其一,我们仍把自己当成了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学生还是客体,不是完善改变自己,而是改造学生——转换学生;其二,孩子的基础素养和个体性格、家庭及成长环境各不相同,我们以一个父母的模式去应对数十个孩子模式,又怎能行得通!当我们面对不同学生的时候,习惯于站在自身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解决问题,希望学生适应自己,造成了师生间不必要的隔阂。

一、班主任转换自己对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1.转换自己是班主任与学生进行沟通的重要桥梁。

当前,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班主任与学生是对立双方,主要原因是班主任常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约束和管制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思维情绪。换位思维可以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班主任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以及知识生活水平,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脉搏,全面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学生的角度与学生进行心灵与思想的交流,从而实现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2.转换自己是解决同学之间矛盾的重要方法。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是经常的事情。班主任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根据判断学生的是非过错,进行批评教育。虽然在处理过程中,班主任力求公平公正,但是学生常常觉得偏袒对方,解决问题的效果往往是差强人意。如果利用“转换自己”的方法,让学生相互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让学生自己来解决矛盾,这样能够使学生在处理问题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从而杜绝此类事件的重复发生,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转换自己是加强家校联系的有效途径。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避免不了要与学生家长打交道,必然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家长。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认为家长与教师、学校之间是对立的关系,常常听见家长埋怨教师与学校的现象。班主任作为与家长直接接触的人,其责任十分重大,班主任通过转换自己方法,可以站在家长的立场上看问题,充分体会每位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多以家长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在管理过程中积极与家长联系、商量与沟通,从而使每位家长对教师与学校满意。

二、在教学过程中转换自己、适应学生的有效策略

在班主任工作中,为了实实在在地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我真正做到了两个换位:一是做好每一个学生的父母,而且是称职的父母;二是及时转换思考主体,适应每一位学生。

1.做好每一个学生称职的“父母”。

把自己当成孩子的父母,以父母的心态去看待孩子,使自己平和了许多。有了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的困难和需求,怎样操作才能有利于孩子素养的提高;而不是自己的尊严和怒火。如此一来,化解了很多师生间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也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和人际交往方面的素养。这一点是受到了我孩子和他母亲的启发:他们母子间偶尔也有不快,但会很快地和好——母子之间能达到,师生之间也能达到!

接手一个新的班级,也曾碰到过孩子的抱怨或者顶撞,我从来不急于批评甚至于发火。我总是想:他(她)只不过把班级当成了家,把老师当成了自己的父母罢了:我们应感到高兴才对。孩子的负面情绪不发泄给父母或老师,发泄给谁?小的过失不必时时放在心上,因为如果是他父母也不会太在意;大一点的问题,我就向学生明确表示我的担忧,仔细观察、询问、调查,看一下是家庭或外界的原因,还是性格或情绪上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选择适宜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有一次学生刚升级时,我让班长把报表送给主任,她却哭丧着脸说:“我不愿去。”我只好勉强地笑了笑自己去。回来后,我问她:“你能否告诉我理由?”她的回答竟是“我实在不认识新来的主任,问你又怕学生们笑话。”——相信自己的学生,他也有他的小苦衷:在成人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找你别扭。久而久之,不知不觉间,宽容、关爱、信任的心态也会感染并引领学生,师生间彼此也能互相理解,学生对我的信赖日益加深,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师生间的隔阂和冲突也就不见了踪影,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学风浓,班风正。

2.及时转换思考主体,适应每一位学生。

思考主体的转换是为了使自己适应每一位学生。首先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一下:学生自身家庭环境、性格、脾气、爱好、适应能力、成长过程、应激情绪反应等,这些细微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都会导致不同的想法,进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和结果。工作中,我们时常会碰到尴尬场面:类似事件处置过后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经验不好使了!所以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我首先做到思考的针对性: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他(她)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自觉性的强弱,性格、脾气的好坏,爱面子的程度,心理承受能力,心情的“阴晴”,学习动力的高低等等;然后再确定采取的针对性措施——鼓励、安慰、劝说、疏导、点拨、批评、强力制止……同时要注意力度的拿捏和方式方法的运用,是步步稳扎,还是一步到位,因人而异。孩子如果过分激动,教师应适可而止,让一让未尝不可,但决不能轻言放弃——请相信:一个孩子的未来永远值得我们付出。

换位自己,适应、关爱、信任——这是我们理应具备的素养,也是塑造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提升学生理解、宽容、互信的人文素养和自制力养成的有效途径。为孩子,也是为我们自己,构建一个和谐温馨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