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名中医鄢路洲教授临床经验总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省名中医鄢路洲教授临床经验总结

罗玉生

自贡市中医医院罗玉生

关键词:名中医临床经验总结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6-ZM

鄢路洲主任医师,男,四川简阳人。自贡市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自贡医院)针灸科主任医生,成都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中管局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拔尖中医师(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鄢路洲教授从事中医针灸科医、教、研工作近40年,担任副主编、参编专著5部,承担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2项,负责四川省中医管理局及自贡市科技局课题4项,获自贡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自贡市新技术奖7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鄢路洲教授从事中医针灸推拿临床工作近40余年。擅长应用中医针灸推拿治疗颈、肩、腰、腿疼痛疾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骨科疾病,同时对于失眠、头痛,头昏、中风康复等亦有一定研究。在临床上针药并重;善用火针、刃针及针刀;重视气血津液理论。作为鄢路洲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的学员,笔者有幸跟师鄢路洲教授临诊学习,受益匪浅,对其学术思想亦有了粗略的认识和体会,兹浅述如下。

一针药并重

鄢路州主任医师在当地称为“鄢金针”,“川南神针”,其用针“简,效”,注重针感,善循经取穴,善用特定穴,交会穴。鄢路洲老师一般以循经取穴为基础。清代的《琼瑶神书》中说:“医人针灸,不知何经受病,妄行取穴”是针灸疗效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针灸选穴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要按受病部位来分析病位在何经。根据《难经·六十七难》“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及《素问·阴阳印象大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脏病(阴病)多与背俞穴(阳部)有关,腑病(阳病)多与募穴(阴部)有关联系。因而临床上多用俞募配穴法,如心经疾病当取心俞和心之募穴巨阙。老师认为针五脏腧及膈腧能调和气血、扶正固本、调理阴阳,达到治本的目的。针刺背俞穴通过将肺、心、肝、脾、肾五脏的背俞穴全部同时应用,不是着眼于针对单独某一脏,或几脏,而是整体调节五脏气机。由于针刺具有一定良性双相调节作用,因此五脏俞合用,可以使五脏气机趋于平衡,提高机体功能。原穴是特定穴中的一种,原穴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的变化,脏腑出现病理变化后在原穴出现反应,根据这个特点我们不仅可以用该穴进行治疗,还可以用该穴进行诊察,这也就是鄢路洲主任医师在用本穴前经常要对患者进行触压的原因。比如丘墟为足少阳之原穴,具有清宣少阳郁热,清泻肝胆火热,疏利肝胆之功,故临床上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

鄢路洲教授善于专病用专药,临床知行并重,治病屡起沉疴。他精通药性,勤于临证,创制膏方“新伤一号”、“旧伤一号”。其临证处方,积其数十年经验,组方信手拈来,精简便验,如葛根汤治疗颈椎病;可重用葛根50-100克。

二善用火针、刃针及针刀

鄢路洲主任医师临证治疗以扶阳益气,温通经络为大法,给予局部火针点刺,疗效满意。火针疗法是将针烧灼后刺激一定穴位和部位,以达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火针具有借火助阳,开门缉邪,当是借助火的温热之性刺激机体的穴位,温热属阳,有温补机体的阳气的作用,固有“火针疗法”针假火力,无邪则温补。针刀是近30年来将中医针灸的针和西医外科的刀两者相结合的产物,针刀松解治疗颈源性眩晕可使项部挛缩的肌肉筋膜张力降低,切开筋膜使粘连组织得以分离,恢复关节稳定性,使椎-基底动脉供血得到适度的改善,从而消除临床症状、恢复正常的肢体功能。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老师多在上项线点、枢椎棘突点切割松解,刀下松动后出刀,压迫止血。术后行对抗牵引1~3分钟,多获得满意疗效。刃针微创治疗术,是原中国中医科学院著名骨伤科专家、北京首都知名中医专家特诊部主任田纪钧教授在古九针疗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解剖学、生物力学、软组织外科学、脊柱病因治疗学等学科,并汲取了针刀各流派的治疗优点,融40余年的临床实践和潜心研究而创立的疗效优越的独特治疗方法。鄢路洲老师在治疗时多在刃针刀口处加拔罐治疗以祛除局部淤血、邪气,而疏通经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达到疏通经脉,驱邪外出的目的。

三重视气血津液理论

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等组织器官,都是由气血津液所构成,都依赖气血津液等养料以维持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济生方》说:“夫人一身,不外乎阴阳气血,相与流通焉耳。如阴阳得其平,则疾不生。”亦旨在强调人体“疾不生”的关键在于气血“阴阳得其平”。”由此可见,气血(津液)冲和是健康的前提和基础,气血温煦、濡养脏腑组织,使其能发挥各自的功能,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若气血充盛,运行畅达,邪气不易侵犯人体,为正气之本,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气血津液也是各种疾病的病理基础,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无不影响气血,内外妇儿临床各科的病证无不涉及气血。

因此,鄢路洲教授认为气血津液病理变化在中医辨证方法中占及其重要地位,“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重视气血内容贯穿于八纲之中,而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脏腑气血津液郁滞不和亦贯穿于疾病始终。

结语

有幸侍诊鄢教授,临诊之余聆听教诲,鄢教授曾多次强调要成为卓越的中医师应坚定不移地走“读经典、拜名师、勤临床”的名医战略道路,需广悟经典,熟读历代医家典籍,尊古而不泥古,学术上兼容并蓄,吸收各医家学术精华,博采众家之所长,融会新知,衷中参西,勤于临证。鄢教授身体力行,常日间应诊,闲暇之余即博览群书,努力钻研,研究中医经典著作,阅览历代医籍,午夜一灯,晓窗千字,习以为常,经年以往,学业则大有精进,故而积累了雄厚的中医功底,形成了独特而珍贵的学术思想体系;鄢教授如此挚爱、执着中医之精神,令中医晚辈深受鼓舞,倍感于教授实中医后辈之榜样。

1邓铁涛;;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从五行到五脏相关[A];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上)[C];2009年

2陶树贵;;陈淑长教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经验[A];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学术大会论文集(一)[C];2009年

3赵红霞;;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的有效途径研究[A];中医理论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郑学良;;略论中医现代化建设[A];全国中医院发展对策研讨暨经验交流会汇编[C];2006年

document.getElementById('cnt-ad').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