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的倍数的特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2、5的倍数的特征

赵淑荣郑华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八五三农场清河小学教师

点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八五三农场清河小学教师

课标要求与分析:

《2、5的倍数的特征》与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一、数与代数(一)数的认识4、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本节课与知道2,5的倍数的特征有关。

这项课标的维度目标是结果目标,行为动词是知道,学习水平为了解,学习内容是2,5的倍数的特征。

教材分析:

《2、5的倍数的特征》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应让学生了解2、5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0以内的2、5的倍数;理解奇数、偶数的含义。能正确、迅速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它是学好找因数、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还有利于学习约分、通分知识。因此,掌握能2、5的倍数的特征,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因为上一节已经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有关知识,学生对于2、5的倍数已掌握,所以这节课学生学习起来难度不大。在教学这节课时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数与计算方面的知识,并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体学习意识,且有因数、倍数知识的积淀,基于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情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在预习的基础上可采用“主体式”学法和“指导式”教法。

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要求“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教材分析中指出:“了解2、5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0以内的2、5的倍数;理解奇数、偶数的含义。能正确、迅速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所以,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探索发现2、5的倍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课标要求“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根据课标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所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掌握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学习目标:

1、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验证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知道2、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分析、归纳的能力,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结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流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预设时间5分钟)

1、谈话:学校开展了阳光健身活动,来增加大家的体质,其中有一项集体舞比赛,大家想参加吗?现在有三个舞蹈可供我们选择,你们想参加哪一个?

2、学生可能回答:参加交谊舞或其他两个舞蹈

3、追问:我们班有多少人?如果每个同学都参加,应该选择哪个舞蹈?为什么?

4、学生可能回答:选择交谊舞,因为34是2的倍数。

5、追问:还可以选派多少人参加,为什么?

6、追问:如果参加圆圈舞应该选派多少人参加,为什么?

7、学生回答:要选5的倍数。

8、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研究2、5倍数的特征。

【点评:从生活情境入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来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活动二、自主探索,求异创新(预设时间20分钟)

1、学习2的倍数的特征

(1)跳交谊舞可以派多少人?

你能用学过的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说说可以派多少人?

学生可能列举很多不同的数(如6、8、20、14、98等)学生可能说是2的倍数,也可能说是双数等。

(2)2的倍数特征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双”即为“2个”的经验,可能从列举的数中概括出:都是双数等结论。生活中哪里用到双数?这些双数都是2的倍数,它们有什么特征呢?对待数学问题不能只凭猜测,要进行验证。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老师为你提供一张百数表,你可以从表中把2的倍数圈出来,也可以把2的倍数写出来,然后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小组合作研究

(4)汇报交流

学生的结论可能有:个位上是双数;与十位没有关系,个位是0、2、4、6、8

(5)验证结论

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数比较小,你能举一个多位数来验证一下吗?

(6)学习偶数、奇数。

①介绍偶数、奇数的概念。举多个数,学生判断是偶数还奇数。

②说明:0是偶数,但我们在这个单元中一般不考虑0。

③介绍学习方法:刚才同学们把2的倍数写出来研究的方法叫列举法,这是一种很好的数学研究方法。

【点评:这个环节,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双数,初步感知2的倍数的特征。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还要教给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而探索研究的方法学生一般想不到,对学生进行探索方法的引领和指导十分必要。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提高自主探索能力。】

2、学习5的倍数的特征

(1)用刚才的方法自己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

(2)交流:个位上是5或0。学生举例验证。

3、2和5倍数的共同特征

学生独立思考总结:个位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点评:这个环节,前面已经研究了2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很容易就发现5的倍数的特征,所以这里应该让学生独立思考。】

活动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预设时间13分钟)

1、练习:师:请生日是奇数的同学,起立,请生日是偶数的同学起立,判断你的生日是不是2或5的倍数,谁的生日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2、自主练习: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

3、按要求组数。

【点评: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进一步加强目标一、二、三。】

活动四、梳理课堂、归纳总结(预设时间2分钟)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研究问题?

总体点评:

本课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一是成功的课堂引入。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本节课是创设情境导入的:学校开展了阳光健身活动,来增加大家的体质,其中有一项集体舞比赛,大家想参加吗?现在有三个舞蹈可供我们选择,你们想参加哪一个?学生听后兴趣盎然,个个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由此引出课题,这样不但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顺其自然地把探索的问题抛给了学生,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二是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日、电话码等,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是数学。在学生认识奇数和偶数后,我安排了“请生日是奇数的同学起立”、“请生日是偶数的同学起立”的练习,以及判断自己的生日“是不是2或5的倍数”的练习,这些练习内容使枯燥的数字练习变得生动了。这即巩固了学生对奇数和偶数意义的理解。又让学生对规律的运用更加灵活了,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形式。真正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即数学”。

1、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注意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了问题情境,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又让学生利用百数表这一学具自主探究2、5倍数的特征,把数学和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

整节课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验证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等多层次的互动。整个教学力求把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机融为一体。

不足之外是:在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索规律时,我认为猜想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但猜想必须具有一定的基础,需要因势利导。在开展探索规律时,我先组织让学生猜想秘诀是什么?由于学生缺乏猜想的依据,因此他们的思维不够活跃,甚至有的学生在“乱猜”。这说明学生缺乏猜想的方向和思维的空间,也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需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