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交际中代词“他们”的语义模糊性及文化心理指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4-14
/ 2

言语交际中代词“他们”的语义模糊性及文化心理指向

李娇

云南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摘要】模糊语言广泛存在于言语交际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心理。“他们”作为一个交际中常用的人称代词,既有定指义也有泛指义,本文主要就其泛指义探究其语义的模糊性及文化心理指向。

【关键词】语言;交际;“他们”;模糊性;文化心理

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合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模糊语言也广泛存在于言语交际之中。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札德提出“模糊集合”概念,标志着模糊语言学的产生。1979年伍铁平在《模糊语言初探》中首次将模糊理论引入我国,揭开了我国语言模糊性研究的序幕。

人类的语言中,有很多模糊性的词语,如颜色词与时间名词,本文主要就模糊词语的语用功能来分析人称代词“他们”的语义模糊性。对于模糊词语的语用功能,舍乃尔总结出以下十点:(1)提供恰到好处的信息;(2)不想说明详情;(3)具有劝导性;(4)词义中断的过渡;(5)缺少具体信息;(6)置换作用;(7)自我保护;(8)有力和礼貌;(9)非正式的气氛;(10)女士语言。舍乃尔认为,应该重视模糊语言的研究,能否正确使用模糊语言,代表着一个人的语言应用水平,因为它是语言交际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心理,尤其在语用学方面,语言还承载着特定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也可以纳入文化心理之中。

语言的发展和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首先反映在词汇的变化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词义的内涵不断丰富,其指向层次不断增加。“他们”作为一个交际中常用的人称代词,既有定指义也有泛指义,本文主要就其泛指义探究其语义的模糊性与文化心理指向。

本文是在笔者调查访问多名身边的朋友、同学的基础上写成的。

语言交际中人称代词“他们”主要有以下含义:

1、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对“他们”的解释是“对自己和对方以外多于两个人的称呼”。这是一种普遍的认知,接下来的两点解释则是从语言交际中说话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活动方面进行的解释。

2、说话人记忆里有人说,但不记得究竟是谁说的

A:他们都说今年早放假。

B:谁说的?

A:记不太清了,反正是有人这样说。

该含义有两种情况:

(1)“他们”只有一个人

在向对话人阐述某种观点或者某个事件时,说话人记忆里有人说但是有可能仅仅是一个人如此说过,一方面由于不确定是谁说的,所以使用“他们”一词不定指,使得自己想表达的意思顺利进行,有时也会使用“有人说”或者“别人说”,这是一种模糊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是比较常见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则是,虽然知道只有一个人说过,但仍然使用“他们”一词,目的是为了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2)“他们”包括多个人

在说话人的记忆里有几个人说过,但是有可能不确定到底是哪几个人说过几个人,所以使用“他们”一词,这是最常见的表达方式。

3、说话人无意识或有意识的杜撰

(1)无意识的杜撰

说话人自认为印象里有人说过此类话或者此观点,但是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杜撰,这同“似曾相识”是一个理念,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这是知识和记忆的相互作用,这种“似曾相识”有时仅仅是经历过类似的但不同的事情。用在本文中,就是自己感觉别人说过,但其实仅仅是自己的一种“潜意识”,这种“潜意识”是伴随自己的思想而发生的,主观判断影响了自己的客观判断。

(2)有意识的杜撰

这种有意识的判断是说话人为了增加自己观点的说服力,增强对话人对自己观点的认同感,故意使用“他们”一词,从而无形中增加了对自己观点的支持者,增加与对对方对话的勇气。这种有意识的杜撰相对于无意识的杜撰来说并不常见,就算是发生了,涉事人也一般不会承认,因为这有关人格问题。

此处所讲的无意识杜撰和有意识杜撰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的目的是说话人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所说的事情并不是无依据,或者说并不是自己的主观性表达,这种模糊性一旦遇到较真的说话对象,便会不堪一击。

上述第三人称代词“他们”指向的模糊性也可以说成“泛指”或“虚指”,在本文中,作者使用“模糊性”这一说法,主要是立足于这一代词使用时的的心理动态。可以说,这种模糊性绝大部分是为此心理动态服务的。这种主观性的表达频率高于同一语境的客观性表达。

人称代词“他们”语义指向的模糊性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心理动态,同时也属于文化心理层次。

首先,“他们”一词具有模糊性,即所指范围的模糊,这种模糊既是一种有意识的,也可以是一种无意识的,总的来说,两种都是交际中的语言策略。这种语言策略是说话人基于交际中的语境、文化、心理等所做出的反应,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动态。这种现象在女性群体中体现较多,男性群体则很少。“他们”一词的语用模糊性在舍乃尔提出的十点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尤其体现在(1)、(2)、(9)这几点。在笔者看来,这属于文化语言学,同时也可以是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其次,“他们”一词所涉及到的心理主要为文化心理,是中国人所特有的一个“面子”问题。“面子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极其深远,这涉及到尊严,涉及到对于自身形象的维护。国人对于保全面子会采取各种语言策略,如委婉和含蓄的表达、模糊的表达、礼貌原则等。文中所涉及到的在谈话中增强自己说话或观点的说服力是可以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在变向地保全自己的面子,这种心理正是中国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化心理。

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代词“他们”的这种文化心理指向并不是一种普遍的存在,它主要存在于受过教育的年青一代的言语交际中,当然,这也和每个人的性格、思维方式有关。本文只是对其进行粗略的描述,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雷乾乾.浅谈模糊语言及其成因[J].学理论,2013(36):174-175.

[2]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牡.1999.

[3]李勇忠.语言的模糊性及其语用功能[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34):104-108.

[4]张乔.模糊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7]鲁苓.语言言语交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陈贤纯.语言行为与文化心理[J].中国文化研究,1995(9):105-109.

[9]王宏.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J].外语教学,2003(2):9-12.

[10]燕良轼,姚树桥,谢家树,凌宇.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6):119-126.

[11]于洋.面子:中西文化与语言解读[J].北方论丛,2002(5):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