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水痘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小儿水痘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

薛真宗

(甘肃省景泰县喜泉镇卫生院,甘肃景泰730400)

摘要:去年我县某小学发现的水痘患儿12列,分析其发病年龄,性别及发病季节,水痘接触史,并发症的发生等。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水痘的发病人数有所上升。发病年龄以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多见。该病的发病季节一年四季散发,尤以冬春为甚。结合文献的提示除了消毒隔离及治疗外,用水痘疫苗治疗是预防水痘的有效措施。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我县某小学去年患水痘总人数12人。其中8岁6人9岁1人10岁5人。性别男生8人女生4人。

2.并发症情况:有并发症发生数3人,其中发生皮肤感染3人。并发肺炎、并发腹泻、并发咽炎、出血行水痘、脑炎均为0人。

3.实验室资料: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二、病列分析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通过空气飞沫和直接接触患者疱液及分泌物等方式传播感染所致。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属疱疹病毒科,为双链的脱氧核糖核酸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病毒糖蛋白至少有8种,决定了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原性。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生存力很弱,不耐热和酸,能被乙醚等消毒剂灭活。传染性强,以儿童和青少年发病为主,冬春季节为主,人类是该病毒惟一宿主,患者为惟一传染源,传染期一般从皮疹出现前1~2天到疱疹完全结痂为止。免疫缺失患者可能在整个病程中皆具有传染性。儿童与带状疱疹患者接触亦可发生水痘,因二者病因相同。VZV入侵机体时原发感染为水痘,如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元内,再次复发形成带状疱疹。

水痘传染性强,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染。病毒感染人体后,先在鼻咽部局部淋巴结增殖复制4~6天,而后侵入血液并向全身扩撒,引起各器官病变。本病病变主要是在皮肤棘状细胞层,细胞肿胀变性形成囊状细胞,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细胞裂解及组织液渗入后即形成疱疹。水疱液中含有大量的感染性病毒颗粒。水疱也常见于口咽部、呼吸道、胃肠道、眼结膜和阴道黏膜表面。任何年龄人群均可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以婴幼儿和学龄前、学龄期儿童发病较多,6个月以下的婴儿较少见。水痘在易感人群中的播散主要取决于气候、人口密度和医疗卫生条件等因素。

三、出水痘的原因

儿童容易出水痘是和水痘自身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广以及儿童自身免疫力低下是相关的。妈妈们不妨看看儿童容易出水痘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关的措施,降低儿童出水痘的几率。

1.水痘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首先水痘是一种流行性病毒,传染性非常的强,易感者接触正在出水痘的儿童后,92%都会发病。其次出水痘的儿童会成为传染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在出疹前的1-2天以及出诊后的一周都有传染性。最后儿童与带状疱疹患者接触亦可发生水痘。

2.水痘的传播途径非常广。水痘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和唾沫传播的,就算是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健康人群间接传播,这种传播的途径意味着很难预防,儿童只要和出水痘的人群接触,而自身又没有接种过疫苗,受感染的几率就会非常大。

3.儿童自身免疫力低下。儿童免疫力低也是容易感染水痘病毒的原因之一。儿童自身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善,很难抵抗得了水痘病毒的感染。

4.通过母体感染。一般来说6个月以内的宝宝是可以从获得母体哪里获得抗体,所以,这个时期的宝宝基本都不会生水痘。但也有个别的情况,那就是孕妈妈在怀孕期间患上了水痘,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会感染给宝宝。宝宝出完水痘能后能够获得持久免疫,但还是有机率发生带状疱疹。

四、临床表现

多数孩子都会在小时候感染上水痘小朋友感染水痘通常症状较轻。水痘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但冬春季尤为多见,并可形成流行。10岁以内的孩子易发病,其中1~4岁孩子的发病率居高。传播途径:水痘病毒通过飞沫,例如打喷嚏以及与受感染病人近距离接触进行传播。该病潜伏期为12~21日,平均14日。起病较急,年长儿童和成人在皮疹出现前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恶心、呕吐、腹痛等前驱症状,小儿则皮疹和全身症状同时出现。被传染后的14~17天前后,开始出现38℃左右的发热症状,并持续1~2天,伴有头痛、流涕、咳嗽等症状。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皮疹先发于头皮、躯干受压部分,呈向心性分布。一般经过数小时到1天即见发疹,最开始为粉红色小斑疹,迅即变为米粒至豌豆大的圆型紧张水疱,周围明显红晕,有水疱的中央呈脐窝状。在腹部或背部出现蚊子咬了似的红色小疹点,开始时仅有1~2个,数小时后就发展到手腕和腿部等处,一部分变成水泡(由小米粒到出疹经过24小时后,面部、背部、腹部、四肢等处均出现红疹点和水泡,一部分结痂,看起来是三种疹形并存。黏膜亦常受侵,见于口腔、咽部、眼结膜、外阴、肛门等处。

从孩子出痘前两天到所有的水痘出完、干硬结痂可能会持续至少10天,这期间长水痘的病人是具有传染性的。症状:孩子被传染后以出现发热,皮肤分批出现丘疹、疱疹和结痂。在为期1~6日的出疹期内皮疹相继分批出现,皮损呈现由细小的红色斑丘疹→疱疹→结痂→脱痂的演变过程,脱痂后不留瘢痕。水疱期痛痒明显,若因挠抓继发感染时可留下轻度凹痕。体弱者可出现高热,约4%的成年人可发生播散性水痘、水痘性肺炎。

水痘的临床异型表现有:大疱性水痘、出血性水痘、新生儿水痘、成人水痘等。此外,若妊娠期感染水痘,可引起胎儿畸形、早产或死胎。

五、诊断

根据病史和皮疹特征不难作出诊断,必要时可做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

1.病前2~3周有与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密切接触史。

2.发热与皮疹(斑丘疹、疱疹)同时发生,或无发热即出疹。皮疹向心性分布,以躯干、头、腰处多见。皮疹分批出现,斑丘疹→水疱疹→结痂,不同形态皮疹同时存在,痂盖脱落后不留瘢痕。

3.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六、治疗

患儿应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结痂为止,一般不少于病后两周。与水痘患者接触过的儿童,应隔离观察3周。该病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处理及预防皮肤继发感染,保持清洁,避免抓搔。加强护理,勤换衣服,勤剪指甲,防止抓破水疱继发感染。积极隔离患者,防止传染。局部治疗以止痒和防止感染为主,可外搽炉甘石洗剂,疱疹破溃或继发感染者可外用1%甲紫或抗菌素软膏。继发感染全身症状严重时,可用抗生素。忌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以防止水痘泛发和加重。

对免疫能力低下的播散性水痘患者、新生儿水痘或水痘性肺炎、脑炎等严重病例,应及早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阿昔洛韦是目前治疗水痘-带状疱疹的首选抗病毒药物,但须在发病后24小时内应用效果更佳。或加用α-干扰素,以抑制病毒复制,防止病毒扩散,促进皮损愈合,加速病情恢复,降低病死率。

因为水痘病情一般较轻,所以若能确定是水痘,也可在家护理,而不用到医院。10岁以上的孩子患了水痘,易发生高热,发疹也多,症状较重,还会留下斑痕。所以应尽可能让孩子在幼儿期出水痘。水痘是因为病毒感染引起的,所以使用抗生素无效,临床上可以使用中药来抗病毒。症状较轻的可不服药,适当休息调整饮食即可。

中医防治

水痘是由外感风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急性发疹性传染性疾病。一直四岁为多见,传染性很强,易散在流行。水痘一般预后良好,预后不留瘢痕,患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水痘的治疗原则为疏风清热、宣肺透邪。常用银翘散加减。

银花10g连翘10g竹叶6g薄荷3g(后下)牛蒡子10g桔梗6g生甘草6g荆芥6g淡豆豉6g芦根15g水煎至60-100分2-3次服。湿邪重加滑石10g若装热烦渴,大便干燥,小便黄浊加黄连1g黄芩6g生石膏20g(先下)生地10g丹皮6g.

七、流行病学讨论

1.有学生在发生水痘初期时学校没采取及时的隔离措施是造成当前基层小学水痘小范围流行的主要原因。

2.其次是有些家长没有告知学校老师小孩已患有水痘的实情而继续让孩子上学的一个原因。

3.学生水痘患病期的知晓率低且没有免疫力,一旦传染源传入就易造成水痘的局部小范围的流行。

八、防护措施及建议

1.控制感染源,隔离患儿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对已接触的易感儿,应检疫3周。及时隔离从发生水痘日起至全部结痂脱落,至少两周。

2.发现病列及时上报,病情加重时及时住院治疗。

3.加强学校的晨检工作。

4.加强该病的知晓率,在平时的健康教育工作中做好老师家长的防控知识。

5.在发生有感染病列时,要及时做好日常用具的清洁消毒,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

九、家庭护理

1.注意消毒与清洁

对接触水痘疱疹液的衣服、被褥、毛巾、敷料、玩具、餐具等,根据情况分别采取洗、晒、烫、煮、烧消毒,且不与健康人共用。同时还要勤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

2.定时开窗

空气流通也有杀灭、稀释空气中病毒的作用,但房间通风时要注意防止患者受凉。房间尽可能让阳光照射,打开玻璃窗。

3.退烧

如有发烧情形,最好是以冰枕、毛巾、多喝水等物理退烧法。要让病儿休息,吃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饮食,要多喝开水和果汁水。

4.注意病情变化

注意病情变化,如发现出疹后持续高热不退、咳喘,或呕吐、头痛、烦躁不安或嗜睡,惊厥时应及时送医院就医。

5.避免用手抓破疱疹

特别是注意不要抓破面部的痘疹,以免疱疹被抓破引起化脓感染,若病变损伤较深,有可能留下瘢痕。为了防止这一情况发生,要把孩子的指甲剪短,保持手的清洁。

十、预防

控制感染源,隔离患儿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对已接触的易感儿,应检疫3周。对免疫功能低下、应用免疫抑制剂者及孕妇,若有接触史,可使用丙种球蛋白,或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肌肉注射。水痘减毒活疫苗是第一种在许多国家被批准临床应用的人类疱疹病毒疫苗,接种后的随访观察发现水痘疫苗对接种者具有较好的保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