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金滔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310003)

【摘要】在临床中,感染性疾病治疗时比较常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比如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同时,该类抗生素也可用于治疗部分非感染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特发性肺纤维化等,治疗效果均比较好。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其在临床中应用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即综述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关键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临床应用;进展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2-0361-0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属于抗菌药物的一种,大环内酯结构为其分子中共同具有的,抑菌作用通过结合细菌50S亚基、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实现。红霉素、交沙霉素、螺旋霉素等为首先应用与临床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但由于红霉素对酸的稳定性比较差,加之存在明显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研究人员改造了其结构,形成新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近年来,学者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研究脚步并未停止,本研究中即对其研究进展做出综述。

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1.1抑菌机制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母核为大环内脂,连接1~3个分子糖时,通过羟基乙苷键实现,对细菌蛋白质合成发挥抑制作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种类包含3种:(1)14元环:代表药物为红霉素,14元内酯环连上的分子有2个,一个为德糖胺,一个为克拉定糖;(2)15元环:药物为阿奇霉素,1个氮原子插入到其内酯环内;(3)16元环:代表药物为螺旋霉素、交涉霉素等,肽酰转移酶中心存在于其细菌核糖体50S亚基23SrRNA上,对肽键形成发挥催化作用,实现不断延伸的肽链与氨基酸相连,合成蛋白质。

1.2耐药机制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结合细菌核糖体50S亚基时,其结合点与氯霉素、克雷霉素、林可霉素相同,或者比较接近,因此,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这些药物共同治疗疾病时,拮抗作用可能会产生,形成耐药性[1]。细菌耐药的方式主要由四种:改变靶位结构、产生灭活酶、减少大环内酯类看升速的摄入量、增加外排。

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临床中的应用

2.1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部分感染性疾病患者在临床中接受治疗时,由于对青霉素过敏,会采用红霉素治疗,常规治疗剂量即可达到治疗效果,但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应用常规剂量治疗时,并无效果。目前,临床应用中并没有新的16元环大环内酯类药物,阿奇霉素多用于治疗革兰阳性菌导致轻度感染疾病患者,比如呼吸道感染、口腔感染等[2]。此外,新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非常广的抗菌谱,抗菌活性强,药物种类不同时,作用特征也存在差异,比如阿奇霉素可强效的抑制流感嗜血杆菌、淋球菌、肺炎支原体等,而克拉霉素则可强效抑制G+菌、肺炎衣原体、幽门螺杆菌。

上呼吸道感染为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导致其发病的病毒主要由鼻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程有自限性,治疗期间多数患者并不需要应用抗菌药物,但部分患者感染为细菌性或继发细菌性,治疗中则需要加用抗菌药物。利用新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时,可广泛的分布于组织中,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呼吸道感染也比较多见于小儿中,主要的致病原为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利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时,疗效较为显著,患儿症状比较轻时,给药途径选择为口服即可,严重时,采取静脉给药的方式,明显改善症状后再改为口服。近年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由此也增加了该疾病所引起的混合感染发生率,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一旦伴有混合感染,急性发作的风险明显增加,导致混合感染的发生的主要病原菌为军团菌、肺炎衣原体及支原体、流感嗜血杆菌等,给予患者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后,急性发作次数可明显减少,缩短急性发作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2.2在非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支气管哮喘属于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种,为慢性气道炎症,在其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多种细胞参与其中,比如T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在易感者中,慢性气道炎症所引起的症状多表现为喘息、气促、胸闷等,且反复发作,夜间或凌晨为频发阶段,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为导致气道感染持续性或潜在性存在的病原体,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为首选的治疗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药物,也可应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给药后,对病原菌发挥清除作用,促进患者气道炎症的减轻,并缓解哮喘症状[3]。胃动力障碍性疾病在消化系统疾病中比较常见,临床治疗时可应用红霉素,红霉素结合胃动素受体后,促进胃肠节律性收缩的速度,增加排便次数,从而排空胃部,缓解病情,而且患者饮食并不会影像红霉素的药效[4]。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多种疾病发生的一个主要因素即为幽门螺杆菌,比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时,可有效的根除幽门螺杆菌,促进患者康复。除了上述非感性疾病的治疗外,心脑血管疾病、沙眼等其他疾病的治疗中也具有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目前临床中十分广泛的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相关疾病,治疗效果均比较好,但在应用过程中,耐药性问题的存在使得治疗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因此,还应加强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研究,降低其耐药性,进一步的应用于临床中。

【参考文献】

[1]曾繁旭,乔建军.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4,11(03):171-181.

[2]窦防修.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药理与非抗感染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2,12(05):51+68.

[3]张宇婷,秘书方,闫国婷.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研究与开发[J].煤炭与化工,2013,8(06):46-48.

[4]葛涵,沈舜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研究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07,28(6):376-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