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教育———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收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美丽的教育———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收获

杜敏

江苏马坝高级中学杜敏

【摘要】爱学生不是一种工作形式和方法,而是师德的根本和实质。老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能源,它是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它是点燃学生心灵火花的燃料,也是后进生能够进步的希望。爱的教育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更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来学习陶老的爱,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的而值得回味的一页。

生活即教育,生存即教育。我们的教育不应该再腾云驾雾了,我们的教育应该脚踏实地一些,请不要再以是否考上大学,考上怎样的大学去评价一个孩子的前途,请不要再以教学成绩评价一个教师的能力,请不要再以升学率评价一个学校的管理。我认为只要我们的教育能让每一个孩子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能健康、快乐的活着,这便是成功的教育。

【关键词】爱生活教育学生

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深思,顿觉获益匪浅。从陶老的教育事迹中,我读出了教育的责任、教育的能力和教育的美丽。作为一名年轻的人民教师,对陶老我有一种仰视的情怀,对陶老的著作虽是细品慢敲,但因资质有限,得来仍是皮毛。不过就是这皮毛已给了我不少指导。下面就从陶老的“爱满天下”和“生活即教育”两个方面谈谈我的收获。

一、爱满天下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我要有一句话奉劝办学同志,这句话就是‘待学生如亲子弟’。”“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这一句句发自陶老口中的朴实的话语告诉我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只有接纳我们的学生,爱我们的学生,我们才能好好的教育他们。

怎样才是爱学生呢?

从陶老的著作中我读出,爱学生首先爱在一个平等上。老师热爱学生就应该是全员的,是面向所以学生的,不应有任何附加条件,无论他是聪明的还是迟钝的,是听话的还是不顺从的,是老实的还是淘气的,是漂亮的还是难看的,是整洁的还是邋遢的,也无论他来自什么样的家庭。他们在我们老师心目中是一律平等的,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因此那种“美丽花儿人人爱”的思想应该抛弃,只有连不美的花儿也爱的爱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大爱、博爱。也只有这种爱才能融化一些孩子心里的坚冰。记得06年距小高考还有三个多月的时间,我新接手了一个班的化学教学。这个班上有一个很令老师们头疼的学生。你上课不理他时,他便去逗周围的同学讲话或是看小说、玩手机。你管他,他便趴下去睡觉,这时你若再讲他,他便会站起来问你:“我又没碍着你上课,你到底要我怎么做?”那种蛮横的态度真的让人感觉不可理喻。班主任拿他没辙,上报学校德育处,德育处最后给了一个处分,本以为这样能杀杀他的威风,谁知他依然如故。后来老师都采取了避而不管的态度,拿他当空气,只要他不扰乱课堂,那就由他去。我第一天去上课时,班主任就和我打了一个招呼,让我不要去“招惹”他。第一节课,我走进课堂,在同学们问“老师好!”时,他叫的声音很大,并拖了很长的音,其他学生都笑了,我也笑着说:“同学们好,那位同学你更好!”后来课堂上我果然发现他在看小说,便装作不经意的样子走到他面前,轻轻地敲了一下他的桌子,他很自觉的收起了小说。但不到五分钟他果然趴在了桌子上,我又走过去,在尽量不引起其他同学注意的情况下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他抬头看看我,我保持原来的讲课状态,也不愠不火的看看他,他没有再趴下,一节课总算“相安无事”。下课后,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旁边的一间空教室,先问了他的名字,然后问他:“你以前认不认识我?”他很诧异的看我一眼说:“不认识。”然后我就笑着说:“你看,你以前不认识我,我以前也不认识你,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话叫‘没有未谋面的仇’,因此,我想,你这节课的表现一定不是有意的,不是想针对我的,是不是?”他低着头,没有讲话,我接着又问他:“你上课看的是什么小说?”“不是小说,是杂志?”“哦,那是什么杂志啊?”“读者”“读者啊,我也很喜欢看,是不是这个月的新刊啊?”“是的,我中午才买的。”“哦,我还没来得及买,那你看完后,借给我看看好吧?”“噢”…后来的谈话进行的很顺利,直到最后我也没有让他保证以后不再在课堂上看课外书,但是我充分的相信他已经体会到了我的要求。最后在小高考中,他们那个班66个学生,35个A,31个B,我相信这个结果与我对他的态度是有关的,我对他的不带有色眼镜,在教育他的同时,也博得了其他同学的好感。他毕业后还一直和我联系,一次QQ聊天,聊到了他高中时的表现,他和我说,其实那时他并不是真的很讨厌老师,真的要和老师对着干,他只是有一些看不惯有些老师的趾高气昂,看不惯他们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凭感觉去喜欢一些爱装的学生,根本就没有用心对待学生。是的,“用心”!作为老师,我们只有用了心才会有发现,有了发现才会有欣赏,有了欣赏才会有爱。

其次,爱需要理解。作为一名80后的老师,在面对90后的学生时,有时真有些不知所措,他们的非主流,他们的幼稚的成熟是我们这些80后根本就无法接受的。但我们绝对不能因为自己的不接受而去强制他们远离。有些东西是打上了时代的印迹的,在我们读高中时,网络还是个很神秘的东西,我们获取知识不像他们现在这么便捷,因此也就造就了我们的叛逆不像他们这样张扬。所以现在的我们在面对他们时应该学着多给一份理解,只有理解才能接受,只有接受才能去爱。

再次,爱需要不带任何的功利色彩。去年我初带班主任时,正值学校四星级验收,由于我们班的任课教师大都是学校的中流砥柱,都被抽去做材料了,所以我们班的课大都处于自习状态。半学期下来了,期中考试时,我们班考的是一塌糊涂。这对于一直好强的我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事情。于是我开始失去耐心,开始抱怨,开始发火,开始训他们。我训他们没良心,训他们看不到每天早上我总在预备铃响之前就进教室;训他们看不到每天晚上我总在熄灯后才回家,训他们看不到每当没有老师上课时总是我无偿看班,训他们为什么不努力,训他们为什么考这么差…那段日子师生关系可谓一落千丈。在我的课上学生都有些心惊胆颤,深怕哪个举动或言语触动我的神经,引来一顿训斥。后来,无意中我翻看到了一个学生在班级日志上给我的留言“老班,我们理解您的辛苦,我们一直在努力,希望您再相信我们一次,不要再生气,那样对身体不利的。署名是:爱您的孩子。”看完后我感动的流出了眼泪,同时也感到了深深地愧疚。难道自己的付出仅仅是为了得到学生考出好成绩这个回报吗?我带班主任到底是为了什么?学生敢自称为“爱您的孩子”,而我却不配去向他们自称为“爱您的老师。”我开始好好的反省自己,开始慢慢的丢掉自己的功利心,用爱的眼光去重新审视我的学生,这时我发现原来他们一个个都是那么善良、那么可爱、那么懂事。他们自发出钱为班里一个单亲女孩买羽绒服,他们在晚上老师要来看班前就去办公室为老师搬好凳子,他们总是把班级把清洁区打扫的那样干净,他们在自习课上竟然是那样的安静…我不再抱怨他们,不再计较自己的得失,慢慢的,我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和谐,越来越温馨,而且在成绩上他们也开始慢慢的进步,这就是爱的力量。

最后,从陶老的著作中我还读出,爱学生不是一种工作形式和方法,而是师德的根本和实质。老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能源,它是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它是点燃学生心灵火花的燃料,也是后进生能够进步的希望。爱的教育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更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来学习陶老的爱,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的而值得回味的一页。

二、生活即教育

“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是的,好教育应该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从这一点出发,我想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谈不上是好教育的。我们今天的教育带有太多太多的功利色彩,不仅没教会一些学生独立生活,甚至使原本能够独立生活的学生也丧失了能独立生活的能力,无情的剥夺了他们本应有的生存之道。我们拼命的教农村的孩子去进城,拼命地教穷人的孩子去当官,带着我们的目的教他们带着目的去读书,因而读书也就只成了一个跳板,一个只是去改变身份的跳板而不是学会寻找真实生活的跳板。在这个跳板上,多少家长耗干了全部,多少学子耗干了青春,但结果呢?多少农村的苦孩徘徊在农村和城市的边缘,也徘徊在自傲又自卑的边缘啊。大家应该没有忘记马加爵,没有忘记李宗煦吧。我想对他们,我们在痛恨的同时,更多的还有一份深深的同情和惋惜。当你看到他们的老父老母留着眼泪,讲述着自己的孩子如何孝顺,讲述着自己供孩子读书多么不容易时,难道你没掬一把同情的泪水吗?那么孝顺,那么用功,那么懂事的孩子为什么会走上不归路,这难道没有我们教育的因素在里面吗?假若他们没有考上所谓的名牌大学,没有接触那么多美好的诱惑,那么我想他们现在在自己的村子里肯定应该是昂着头活着的人,是享受着真生活的幸福的人。

记得以前看过一期《亲情》节目。说是湖南一个成绩优良的高中生性格内向,喜欢哲学,因不愿顺从家长要他考建筑系的意旨,他放弃了考到一半的高考。老师、同学、心理医生都说他有精神病。7年前他离家出走,至今未归。母亲在电视上诉说着对儿子的思念,并希望失踪的儿子能与她联系,并保证再也不会干预儿子以后的生活选择。

这一事件确实发人深思,喜欢哲学而不愿考大学,这件事如果发生在西方国家,绝对不会有人认为是精神不正常的表现。而在我们中国,人们无法理解:这个学生成绩那么好,放弃大学不考,不是精神病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这样思考,是我们平时接受的教育教会了我们这样的思维。我们的教育告诉我们,上学就是为了考大学,考好大学。别管考上的是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别管毕业后能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只要去考就是正常的思维,否则就是不正常的表现,在这种思想下,我们的教育产品还有几个是真真正正的在做自己的人呢?

生活即教育,生存即教育。我们的教育不应该再腾云驾雾了,我们的教育应该脚踏实地一些,请不要再以是否考上大学,考上怎样的大学去评价一个孩子的前途,请不要再以教学成绩评价一个教师的能力,请不要再以升学率评价一个学校的管理。我认为只要我们的教育能让每一个孩子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能健康快乐的活着,这便是成功的教育。

陶老的教育理念是我们教育界的魁宝,作为年轻的人民教师,我会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从中汲取营养,以便更好的从事我所从事的伟大的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