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同伴交往策略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1
/ 2

中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同伴交往策略的研究

叶雪芬

(杭州市澎博幼儿园,310017)

摘要:笔者观察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实施同伴交往策略的频率十分高,因此笔者认为研究区域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主要采取自然观察法,辅之以访谈法,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后,得出结论。最后,为了让中班幼儿能够更好地进行同伴交往,笔者提出了几点教育建议。

关键词:中班幼儿;区域活动;同伴交往策略

一、研究背景

现在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备受父母长辈的溺爱,往往骄纵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幼儿去自我中心,促进社会化的发展。而良好的同伴关系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同伴交往策略使用的恰当与否对幼儿的同伴关系有很大的影响。

二、分析与讨论

(一)中班幼儿区域活动同伴交往策略的使用现状分析

观察结果显示,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使用最频繁的同伴交往策略是主动邀请。中班幼儿不再像小班幼儿一样,进行独自游戏或是平行游戏,他们更多进行的是联合游戏。而这类游戏需要多个幼儿一起进行。因此幼儿往往在进入区域后,就会向自己的好朋友发出邀请,一起进行游戏。在进行角色游戏时,需要幼儿通过使用替代物并扮演角色来模仿真实生活,在这过程中需要两个及以上的幼儿配合,这时幼儿就会发出邀请,请其他幼儿与自己一起进行区域活动。

(二)不同性别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的使用情况分析

积极同伴交往策略和消极同伴交往策略在男女性别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中性同伴交往策略则没有明显的差异。其中女孩明显更多地使用积极交往策略,她们往往对同伴发起更多带有积极情感特征的正向行为。而男孩更频繁地使用消极同伴交往策略。男女性别差异显著的同伴交往策略包括主动邀请、合作、攻击、助人、拒绝五项策略。其中主动邀请、合作、助人策略均是女孩使用得比男孩多,而攻击、拒绝策略则是男孩比女孩使用得更多。男孩相对女孩而言,情绪的冲动性更加明显,而且男孩更爱斗争,这就表明了为什么男孩使用攻击策略的频率要明显高于女孩。其次,与家长得教育观念、行为等也有很大的关系。大部分家长都认为男孩要勇敢、开朗、不扭捏,这就使得男孩更容易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对于他人的要求或是请求更会将自己的真实想法直接表达出来。而在进行活动时,男孩更加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自己想要的玩具往往使用“武力”解决,直接进行抢夺。而对于女孩,家长们则希望女孩是善良、温柔的,这就使得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女孩懂得帮助弱小,更加具有同情心。由于男女的性格不相同,这也导致了在进行同伴交往时,男女幼儿选择的同伴交往策略也不相同。

(三)不同区域活动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的使用情况分析

在角色区幼儿使用主动交往和助人策略最频繁。角色扮演游戏需要多个幼儿共同进行,因此幼儿在进行游戏之前常常会邀请自己的同伴与自己一起进行游戏。幼儿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常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与他人进行交往,甚至拿角色区的材料来吸引同伴的注意,从而达到同伴交往的目的。在角色区,幼儿在模仿社会生活,按照生活经验来进行游戏,在角色扮演时幼儿更会对同伴提出要求,让同伴帮助自己完成一些事。研究表明,儿童早期就表现出助人意愿和行为,中班幼儿有较强的意愿为他人提供帮助。其中女孩相比男孩而言更多地采用语言提醒,运用语言对同伴提供间接帮助。

攻击行为在建构区最常发生,由于建构区只有积木和纸杯,相对而言,材料投放单一,数量较少,容易导致幼儿争抢玩具。其次,建构区设置在走廊上,相对而言,活动区域较小,布局不够合理,幼儿只能在窄窄的走廊进行搭建。而笔者所观察的班级许多幼儿都喜欢在建构区活动,建构区常常是幼儿争抢的一个区域,因此建构区的幼儿相对较多,在狭窄的走廊上就显得相对拥挤,幼儿都在一个地方进行搭建,制约了幼儿动作施展的灵活性,相互之间容易发生摩擦,引起争执。

三、中班幼儿区域活动同伴交往策略的培养策略

(一)幼儿园的区域设置

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活动环境以及活动材料。在笔者观察的过程中建构区常常发生幼儿争抢玩具的事,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材料不够。为了减少这些攻击策略的使用,教师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建构材料。建构材料的种类可以更加丰富一些,同时数量也稍多一些,满足幼儿搭建的需要。除了增加材料的数量,还可以控制区域的人数,在访谈中,教师告诉我,她设定了每个区域最多容纳六个幼儿,这也是防止幼儿人数过多而产生争执的一个方法。控制人数,可以让幼儿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充裕的活动材料进行活动。

同时,教师应该合理安排区域的空间格局,例如建构区,教师应该安排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这样幼儿就可以有足够的空间给自己充分发挥。不会因为活动区域太狭窄而与同伴之间发生争执,引起冲突。再者,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来设置区域。早期角色活动区的游戏环境和材料都是由教师来布置的,随着区域活动的逐渐发展,教育工作者们已经意识到应该和幼儿一起制作游戏材料,布置活动环境。这样就可以根据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及时地进行调整,而且幼儿在自己布置的区域内更容易享受到同伴交往的快乐,发展幼儿同伴交往的能力。幼儿与教师共同布置区域,这会增加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幼儿对自己布置的区域环境、自己添置的区域材料更有归属感,更能吸引幼儿。

(二)教师的科学指导

在幼儿进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这时候教师不要着急帮幼儿解决问难,应该先让他们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找出解决的策略。

同时,教师应该重视个别教育。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幼儿的活动,不同的幼儿面对相同的区域活动可能会采取不同的同伴交往策略,当然所产生的交往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有的幼儿虽然有同伴交往的意识,但是不知道如何正确运用同伴交往策略,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关注幼儿个体的交往特点,针对个体实际问题,向幼儿渗透积极的同伴交往策略。

除此之外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开展一些谈话、角色表演等活动,引导幼儿思考、讨论积极的同伴交往策略。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前应该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于一些区域,教师可以在活动前就组织幼儿一起讨论活动的玩法、材料的有效利用和分配问题,从而明确活动的要求和规则,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三)家庭的教育作用

目前独生子女日益成为一个社会普遍现象,孩子在家中独享父母长辈的关爱,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优越感,这种心理状态,使得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不能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能。不同类型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在权威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幼儿,比一般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心和助人行为;而在专制型教养方式和忽视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在幼儿期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有研究表明,对幼儿的交往行为给予恰当的鼓励和引导,可以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家长经常性地给予幼儿拥抱、表扬等,可以进一步强化幼儿的合作动机,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做出合作行为。

除了家长对幼儿的鼓励和引导,家长也应该培养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让幼儿学会用最基本的礼貌用语与他人相处,进行同伴交往。同时,当幼儿遇到困难或者是挫折,用一些消极语言或是攻击性行为时,家长应该及时纠正幼儿。家长应该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让幼儿学会换位思考,当幼儿看到别的幼儿出现明显的痛苦、愤怒时,懂得用自己的方法去帮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