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李英

湖南省人民医院血透室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效果。方法:将本院2014年7月-2016年8月间于本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68例病患纳入研究,调查患者基础资料,并实施分组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血透室护理服务,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各34例。结果:观察组SDS评分、SAS评分评估结果均提示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病患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观察组也更为理想(P<0.05)。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加以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在极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维持性血液透析;心理健康

临床治疗终末期肾病多采取维持性血液透析,该种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缓疾病发展,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因维持性血液透析需要长期治疗,因此其会对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以及经济压力,故而在治疗过程中也较易导致患者出现种种不良情绪,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可能影响到治疗效果[1-2]。故此次研究将对本院2014年7月-2016年8月期间所接诊的6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实施分组护理,通过对比护理效果探析心理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将2014年7月-2016年8月间于本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68例病患纳入研究,纳入标准:①无急性或严重并发症。②透析时间≥3个月。③透析时间在4-5h/次,2-3次/周。④符合透析充分性条件。⑤无其他脏器严重疾病。⑥知晓此次研究目的及方法,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调查患者基础资料,并实施分组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增加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各34例。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男女比例为19:15。患者年龄:25-68岁,平均为(56.7±4.3)岁。观察组:男20例,女14例,男女病例为10:7。患者年龄:26-67岁,平均年龄为(56.6±4.9)岁。对两组病患临床表现、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进行调查对比,结果P>0.05,差异并不显著,研究中2组比较数据可比性增强。

1.2方法

对照组:在患者入院后对患者的病情病况进行严密观察,如见异常则需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医生完成对症处理。确保患者入住病室温度、湿度适宜,若患者出现腹痛、打哈欠或腰背酸痛等症状也需要立即通知医生。在患者接受治疗期间,护理人员也要注意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等指标的变化,同时做好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治疗目的、方法的解释工作。

观察组:①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调查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并依据调查结果制定针对性健康宣教方案,以便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纠正患者不正确观念,促使其了解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诊疗工作以及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患者的诊疗依从性。②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家属保持良好沟通,告知患者家属对患者实施家庭关怀与鼓励的重要意义,协助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干预,促使患者获得家庭支持,减少心理落差,改善心理状态。④护理人员要积极调查患者的内心不良情绪的产生原因,并实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重新建立积极治疗的信心,促使其可以乐观的态度接受治疗,帮助患者定期释放不良情绪,从而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1.3观察指标

①SAS评分[3]:采用SAS焦虑评分量表进行评价,共设有20个项目,采取4级评分法,由患者自行选择,总分越高则表示焦虑程度越重。

②SDS评分[3]:采用SDS抑郁评分量表进行评价,共设有20个评分题目,均采取4级评分法,总分越高则表示抑郁程度越重。

③护理满意率:采用自制量表,表中共设有10道小题,每道小题中均设有“是”与“否”两个选项。“是”选择数量<6个为不满意,≥7个则可判定为满意,≥9个为非常满意,以非常满意+满意统计总满意率。

1.4统计学处理

将此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所得数据均录入到SPSS18.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其中计数资料以(%)进行表示,两组间同类数据的对比实施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同类数据的对比实施t检验,若比较结果提示P<0.05,则可认定此项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结果均提示P<0.05,观察组有明显优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肾脏疾病发病率的不断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例数也有显著增长。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目前临床治疗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疗法,其可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但长期血液透析治疗会为患者带来较大痛苦以及经济负担,从而导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较易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甚至可能导致病患出现不配合治疗的后果,对临床治疗效果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临床积极采取有效对策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体十分重要[4-5]。

心理护理干预是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依据不同患者具体情况的不同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的护理模式,其旨在提高患者的心里舒适度及诊疗依从性[6]。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病患通过对患者实施健康知识宣教,改变患者对自身疾病及治疗存在的错误认识,通过为患者提供家庭支持以及心理疏导干预等服务促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改善其心理状态,从而提高临床诊疗依从性及心理舒适度。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较之对照组均有极大降低,而护理满意率也有明显上升。研究证明对患者实施心理方面的护理,效果显著,具有推广应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综上所述,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患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以便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提高患者的诊疗依从性,确保患者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另外该种护理方法也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这对改善护患关系,降低护患纠纷发生几率也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值得推广。

参考资料:

[1]高金姣,李怀富,阮国锋,等.提高自我效能的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4,36(21):184-186.

[2]董风,王锋,金飞,等.心理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6,41(10):899-900.

[3]高云,曹红梅.心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35(4):144-146.

[4]雷秀芬.心理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身健康的影响研究[J/OL].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41(09):46-46.

[5]徐开香.心理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37(14):245-246.

[6]刘小英,梁立红,张雪英,等.心理干预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和生活质量水平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6,28(19):2226-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