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理论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治未病”理论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郭杰王文玉

(山东省军区莱阳离职干部休养所卫生所山东省莱阳市265200)

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治未病”理论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某部队干休所50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为期一年的“治未病”理论健康管理,对所有研究对象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养生保健基本知识知晓率、糖尿病及高血压危害知晓率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干预前,干预后的养生保健基本知识知晓率、糖尿病及高血压危害知晓率均显著优于干预前,结果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老年健康管理中应用“治未病”理论具有显著的而临床效果,能够在提升生活质量的同时,促进健康知识知晓率的显著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健康管理;中医;“治未病”;生活质量评分

在中医药学中“治未病”理论是核心理论,是我国医学中最具代表的学术思想,“治未病”理论也是现代医学模式实现以疾病为中心转化为以健康为中心的新理念[1]。通过预防及治疗等方式有效防止疾病的产生与发展,“已病防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其所倡导的理论思想[2]。在中医防病致病的医疗实践中“治未病”理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指导作用,“治未病”理论积极融入全体性健康管理中能够降低个体患病几率,还能够促进健康质量的显著提升[3]。本研究中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为期一年的“治未病”理论健康管理,并对其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养生保健基本知识知晓率、糖尿病及高血压危害知晓率进行观察与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7年4月某部队干休所50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为期一年的“治未病”理论健康管理,所有研究对象均为男性,年龄在80—88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83.57±0.46)岁。本研究得到所有研究对象的许可,所有研究对象在一般资料比较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首先,健康档案创建。对所有研究对象均建立健康管理档案,医护人员需要在一年期间采取电话干预方式,每三个月对研究人员进行血糖、血脂以及血量等常规项目的测量,研究结束之后进行体质测定[4]。其次,养生计划制定。医护人员需要结合研究对象的健康情况及身体素质,并在实际诊断结果基础上将其分为高危群体、健康者、亚健康着以及慢性病者,与体质测试结果结合进行养生方案的针对性制定。最后,主要干预内容。第一,医护人员结合研究对象体制进行针对性指导。多亚健康状态者以“治未病”理论为基础,对其进行生活指导、运动指导以及饮食指导,并且对其展开辅助性按摩等养生干预,促进其亚健康状态的改善,提升其体质[5]。对于亚健康十分严重的研究对象而言需要与其体质结合进行药膳、食疗以及茶饮等针对性方式的干预与预防。其二,辩证治疗。对于长期处于疲劳状态、睡眠障碍以及存在慢性病的研究对象,需要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干预治疗,定期进行针灸与拔罐治疗,进行其机体的有效调理[6]。第三,健康养生。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健康养生指导。

1.3观察指标

使用SF-36量表对研究对象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分析,得分越高则表示生活质量越高。观察并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养生保健基本知识知晓率、糖尿病及高血压危害知晓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应用平均数加标准差方式(-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用x2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干预前的精神卫生评分、社会功能评分、躯体健康评分、精力评分、情绪角色功能评分、总体健康评分以以及躯体角色评分分别为(73.32±6.51)、(73.14±2.57)分、(76.84±5.24)分、(80.95±3.18)分、(74.21±5.10)分、(77.51±4.18)分、(76.32±4.69),所有研究对象干预后的精神卫生评分、社会功能评分、躯体健康评分、精力评分、情绪角色功能评分、总体健康评分以以及躯体角色评分分别为(86.17±5.14)、(77.62±3.41)分、(87.62±3.03)分、(86.52±3.07)分、(83.27±4.14)分、(84.23±3.22)分、(84.21±3.65)分。所有研究对象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干预前,结果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所有研究对象干预前养生保健基本知识知晓率、糖尿病及高血压危害知晓率分别为16.00%(8/50)、14.00%(7/50)、22.00%(11/50),所有研究对象干预后养生保健基本知识知晓率、糖尿病及高血压危害知晓率分别为80.00%(40/50)、86.00%(43/50)、94.00%(47/50)。干预前后结果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两千多年前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理论。《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有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理论通过历代医者的总结与提炼,现阶段已经形成较为系统性的理论,为康复保健及养生保健发展奠定了基础,还实现了人性化医学理念的充分发挥[7]。治未病理论是为了进行疾病发生的有效预防,帮助患者缓解疾病的发展。健康教育中应用治未病理论能够促进受教育者进行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合理科学的生活方式。对于压力较大的群体而言能够促进其心理负担的缓解,放松身心,实现营养监护的强化[8]。本研究中所有研究对象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干预前,干预后的养生保健基本知识知晓率、糖尿病及高血压危害知晓率均显著优于干预前。综上所述,在老年健康管理中应用“治未病”理论具有显著的而临床效果,能够在提升生活质量的同时,促进健康知识知晓率的显著提升,对于改善其生存质量产生了重要价值与积极作用,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宝才,陈伟.基于“治未病”理论分阶段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思路新探[J].江苏中医药,2016,48(09):8-11.

[2]周婵,徐虹霞,戴红勤,沈玉美,鲍勇,郭丽君.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社区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6,30(04):13-15.

[3]李丽.基于“治未病”理论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健康管理方案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1):4515.

[4]乔伟,万龙珍,倪茂昌,闵奇,王洪兴,鲍勇,孙志伟.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糖尿病前期社区干预中的指导作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09):1424-1425.

[5]李亚真.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模式——由治未病KY3H理论说开去[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3(04):33-36.

[6]黄娜娜,濮欣,江静华,李燕明,张灵芝,张智敏,叶沐镕,黄艳.治未病理论和技术的群体性健康管理对大信新家园居民生命质量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6):357+360.

[7]孙继红,闫远杰,王玮,殷振瑾,董岫岩,杨立民.基于“治未病”理论的痔病社区健康管理模式探讨[J].河北医学,2010,16(09):1143-1146.

[8]牛潞芳,谢雁鸣,王永炎,支英杰.中医“治未病”理论对建立慢病风险评估模型的指导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2976-2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