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通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思路

/ 2

关于普通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思路

马东华

佳木斯大学

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已经开展了很久,并且国家、学校都总结出了相应的工作经验。但是随着近些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比例也不断增加。政府对于这类学生党上学情况极为重视,加大了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和对品学兼优学生的奖励力度。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颁布实施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和措施。各高校积极响应号召,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多渠道多方位帮助困难学生,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资助模式。但是在资助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开展高校资助工作,帮助真正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进行资助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资助考察队伍不专业

目前我国高校引进人才主要是以教学、科研人才为主,在人才引进、就职培训和福利待遇等方面优先考虑学校的科研人员。对一般的行政类工作人员则缺乏额外的政策倾斜补助,从而影响了这些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高校,和学生接触最为紧密是就是学校辅导学,其离学生最近,清楚哪些学生是真正需要帮助的,辅导员在学校资助工作中是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但是我国部分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对于辅导员的素质方面缺乏高要求,并且没有额外的福利补助,这就导致了辅导员身兼数职,在工作中难以做到面面俱到。

2、资助体系不完善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保障家境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则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从我国目前的资助情况来看,我国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资助面偏窄、资助标准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虽然我国高校给家庭困难的学生建立了"奖、贷、偿、助、勤、免"多形式的的资助体系,这个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各方面之间都能够做到相辅相成。但是很多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实际,存在符合条件的学生得不到资助的问题。

3、对困难学生认定尚未形成科学指标

现在很多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家庭困难情况的评定时,对学生家庭是否贫困尚未形成清晰的鉴定,并且没有硬性量化指标来确定贫困与否,这就导致评定结果不能做到公平公正,会引起一些学生的不满。大部分的高校在新生入学前都会要求学生填写《家庭情况调查表》,上面的内容都由学生自行填写并到当地的有关部门盖章证明,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存在很多弄虚作假的行为,有从中作家操纵的空间,很容易导致应获得资助的学生没有获得资助,本来家庭富裕的学生却获得资助的情况出现。

4、缺乏对贫困学生党心理帮助

家庭困难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偏远山区,这些学生在上大学的时候第一次介绍外面的世界,并且在经济、学业、外界的多重压力下,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些学生的生性敏感,不喜欢同学生、教师交流,并很很少参与到积极活动中来。在长久以来对压力下,有一些学生在受到资助后就可能出现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的情况。一些家庭困难学生认为自己本来就应该瘦削国家、学校的资助,这就导致其一旦某项资助未获得就很产生不满情绪,其一旦其心理防线被打破,出现心理失衡情况,就会以一些偏激的行为来谋求平衡。对于家庭困难学生进行资助是为了让这些学生在学校、国家、社会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学业、积极投入到社会发展中,但是由于现在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感恩文化的淡化,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认为受到资助是理所应当的,大学生感恩缺失尤为严重。

5、缺乏对受资助学生的个人隐私保护

很多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困难评定时,往往会将申请资助的学生的家庭情况公开,甚至会让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家庭情况,互相比较谁更为困难,然后同学进行投票。这样的就泄露学生的个人信息,并且这样的情况也极大了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

二、对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精准资助的具体对策

针对上文出现了问题,要做好对学生的精准资助,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解决:

1、解读精准资助政策、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做好资助工作就必须要成立专门的资助机构,其要在新学年开学之初,向学生全方位宣传国家的资助政策,将各类学生资助政策宣讲到位、解读到位,确保贫困学生及时、有效、全覆盖地享受国家的扶贫资助政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切实落实教育部的"对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确保做到'三个也不能少':一个对象也不能少、一个项目也不能少、一分钱也不能少,让每一个贫困家庭学生都能得到资助。"的好政策宣传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及家长。并且高校还需要强化资助工作队伍建设,成员包括学校、院系资助机构的班主任和辅导员,资助工作队伍不仅要对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非常了解,还要善于与学生沟通,正确把握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具体情况。

2、要在能力范围内对贫困学生提供必要资助。

各级各类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一定的助学基金,对学生在杂费、班费、住宿费、生活费、水费、电费、保险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助。资助方式可以有多种,比如直接免除,免除杂费、班费、住宿费等,或者直接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金,让困难学生没有基本生活的后顾之忧。在学校设置勤工俭学岗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挣得一份收入,在学习、生活开支上多一份保障,减轻父母的经济压力。

3、积极引入社会资助机制,设立勤工俭学岗位,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

企业在社会上不仅仅有经济和效益需要考虑,也有相应的社会责任需要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的方式有很多,像资助贫困大学生,建立希望小学,救灾捐助还有社会公益活动的组织和参与。例如一汽丰田这个大学生圆梦机会每年会资助一些家境贫困的大学生,并为他们提供了实习岗位。因此高校必须要加强与知名校友、爱心企业的沟通和合作,设立专项助学金,为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争取更多的资助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资助体系。。

4、因地制宜开展好贫难学生的心理辅导,注重贫困生的隐私保护。

助学工作不仅仅体现在经济这一个领域,心理"助学"也很重要。有的家庭困难的学生,会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而产生自卑,不愿与同学老师交流,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学校要关系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安排辅导员、班主任、心理专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鼓励他们勇敢地战胜自卑心理,要学习中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同时,学校还要加强注重贫困生的隐私保护,在评定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时,不能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在公示学生受助情况时,不能涉及学生个人及家庭隐私;在宣传学生励志典型时,应征得学生本人同意;在发放资助物品时,鼓励采用隐性资助方式,避免加重贫困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5、要严格把关审核,确保让真正贫困的学生享受到资助政策。

要建立完善的受资助对象评议、评审和监督等工作机制,深入调查研究,确保资助金用在"刀刃"上。确认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这是对学生进行资助的关键环节,也是最容易出错的环节。首先高校要构建科学的量化评价指标,从而使评定工作脱离学生投票、集体攀比苦难的情况。建立的指标要包括学生的类别、生源地经济水平、生源地消费水平、学生的家庭人口及其家庭收入、消费数据等,形成学生贫困程度的量化评定方法。其次,高校进行资助工作的工作人员和辅导员要和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从而评估学生党家庭情况和心理状况,让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的得到应有的资助。

三、总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规模不断扩张的前提下,家庭困难的学生越来越多,对于这类学生,高校在资助工作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国家和社会也有责任帮助相关学生完成学业。高校的资助工作要做到精准高效。因此,高校应该形成全新的工作理念,健全相关的资助机制,结合社会、企业来构建多元化的资助模式,资助工作关系到学生的切实利益,因此必须要做到资助的公平、公正、公开。

参考文献

[1]徐君莉.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探索[J].高校后勤研究,2017,23(10):67-70.

[2]李丽鹏,卞都成.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精准化资助有效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8,30(9):77-79.

[3]姚敦泽.精准扶贫价值观传播下高校困难学生的资助情况研究――评《中国高校学生资助的理论与实践(1997―2016)》[J].新闻爱好者,2018,17(6):11.

[4]刘悦.高校资助体系下学生诚信感恩教育浅析[J].才智,2016,(15).

[5]陆潞茜晋.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J].山东工业技术,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