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文化的宽度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论企业文化的宽度建设

宋锐

(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山东青岛266100)

摘要:企业文化的宽度,取决于其对于变化环境的适应能力、对于新生事物的包容能力和对于短板和过失的自省能力。本文通过研究一部当代小说《亮剑》中人物形象和团队精神的塑造过程,给出“企业文化宽度”的定义和内涵,并揭示拓展企业文化宽度的重要意义,浅析如何以企业文化建设为抓手,实现推动企业发展壮大、转型升级和基业长青。

关键词:企业文化宽度长度亮剑精神

1引言

在企业文化发展历程当中,关于塑造良好文化氛围、打造文化管理体系的论著汗牛充栋,但截至目前为止,对于文化“宽度”的讨论还是一块处女地。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一部当代小说中人物形象和团队精神的塑造过程,给出“企业文化宽度”的定义和内涵,并揭示拓展企业文化宽度的重要意义,

2“亮剑”文化

2.1“亮剑”文化的延续?如何让飞机不必补充燃油,一直在天上飞?

现在我们都已经知道,只有让汽车先停下来,才能开始大修;只有给硬件软件大规模的更新换代,才能对汽车完成本质上的改造,让它成为一架飞行器。我们在上文中提到的前两个设想都是有可能实现的。那么,如果不补充燃油,飞机还能一直飞吗?

当然不能了。在臆想的时候,我们差点就推翻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制造出了永动机。

但是,企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有人真的做到了这一点。他们打造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文化氛围,使得整个企业拥有了无限的内部发育潜能。他们依靠这种文化推进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用详尽的规章制度来保证工作覆盖全面,执行力不打折扣。他们依靠这种文化遴选和培养人才,使得新增加的零件能够无缝嵌入。他们依靠这种文化进行持久的战略思考,使得企业整体的发展规划能够顺应大势并保证企业能够傲立潮头。他们不必额外设置机制的约束功能,团队自会根据遇到的情况做出反应,“应时当令”地提出并执行解决方案,拨乱反正、蜕陈成新,就像一台能够不断自我修复的超级计算机。

这,就是所谓的“基业长青”。

小说中的李云龙并不只有赵刚这一双翅膀。他就像在捏海绵一样,从许多地方挤出并汲取到了营养。与山本特工队的交手,让他萌生了组建特种部队的愿望;苏联教官展现的高强武艺,让他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南京军事学院的学习,更是让他开阔了视野,整个人的精神层面在本质上得到了升华,最终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现代军人。电视剧在此时戛然而止,用李云龙毕业论文答辩的场景,亮出了原著中一以贯之的主题。在这篇题为《论军人的战斗意志——亮剑精神》的论文中,李云龙首先阐述了亮剑精神的含义:

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亮剑精神

随后,他引用苏联空军英雄连队的案例,强调了“传统”的力量,解释了先进的企业文化对于团队成长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事实证明,一支具有优良传统的部队,往往具有培养英雄的土壤。英雄或是优秀军人的出现,往往是由集体形式出现,而不是由个体形式出现。理由很简单,他们受到同样传统的影响,养成了同样的性格和气质。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空军第十六航空团P39飞蛇战斗机大队,竟产生了20名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王牌飞行员,与此同时,苏联空军某部施乌德飞行中队,产生了21名夺得苏联英雄称号的模范飞行员。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和性格,是由这支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失,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

最后,他以亮剑精神作结,再次突出强调了先进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把这种战斗意志转换为职业态度,这个团队将具备怎样的执行力。

我们进行了22年的武装斗争,从弱小逐渐走向前大,我们靠的是什么?我们靠的就是这种军魂,我们靠的就是我们军队,广大指战员的战斗意志,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就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2.2“亮剑”文化的发展?一条大河波浪宽

随着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文化也在不断拥有着新的含义。我们在本文中谈及的企业文化的“宽度”,正是这种处于不断扩展中的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的宽度,取决于其对于变化环境的适应能力。体现这种适应能力的行为之一,就是企业的战略思考。面对时刻改变的内外部环境,准确地从迷雾中找到出路,并注意保证自身的能力跟得上前进的步伐。这不禁让人想起在《让子弹飞》中姜文饰演的张麻子提出要在鹅城开展大刀阔斧的改革时,葛大爷的友情提醒——“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这种适应能力基于对自身实力和周边环境的深入了解,在遇到问题或进入相对困难的环境中时能够做到处变不惊,继而化险为夷。

企业文化的宽度,取决于其对于新生事物的包容能力。“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这句话的原意,本是规劝居上者宜广开言路、虚心纳下,而在企业文化发展当中,也应注意不要居高临下,故步自封。除对外部环境的吸收学习以外,随着本土化和国际化战略的持续推进,公司也将增加越来越多文化观和价值观不同的员工。在融合初期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员工和企业都不可能完全摒弃固有的观念,这时候,就需要企业文化具备包容个性的“弹性”。当然,对于企业文化的适应,应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落后的文化固然应该虚怀若谷诚恳求教,先进的文化也不能趾高气扬拒人千里。相互磨合适应需要时间,更需要先后两者之间的主动搭接。

企业文化的宽度,取决于其对于短板和过失的自省能力。长久以来,中国制造以“物美价廉”为主要卖点,席卷了全世界的小商品市场,但走出国门后我们发现,粗制滥造、以次充好的“MADEINCHINA”随处可见。这就不仅是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品牌价值——虽然有的根本没有品牌、有的在山寨别的品牌——更是对国家形象的抹黑。面对这样的局面,每一家中国企业都应该警醒。在世界经济体系日趋开放的今天,一味墨守成规、拒绝与时俱进就等于在慢性自杀。这时,就更需要反躬自省,见贤思齐,不断扩大企业文化的宽度。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我们在这里提到的关于拓宽企业文化的包容力,绝不是指对任何新生事物不加否定地全盘接受,而是在耐心地进行深入了解和逐渐适应的基础上,去粗取精,择善而从,这就是所谓的“批判性地学习”。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谈及人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时,就曾把两者在依赖对象、判断标准、转化关系、认识分类、提升规律等五个方面做了详细阐述,最终得到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结论。当然,这种思想理念上的转化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因此,本文仅将提升文化内涵作为一项已经开始并将长期存在的工作做出粗浅探讨,希望我们在努力推动企业获得稳定、长久发展的同时,也拥有越来越“宽”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都梁。《亮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作者简介

姓名:宋锐职务: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巴基斯坦赫维利项目部综合部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