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249例相关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1

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249例相关因素分析

杨巍彭德军

杨巍彭德军

(黑龙江省电力医院15000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月龄婴、幼儿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生情况以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49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月龄对其进行分组:1~6个月(A组,n=88)、6~12个月(B组,n=81)、12~18个月(C组,n=80)。对比各组的缺铁性贫血检出率,针对A组比较不同喂养方式、不同时间添加辅食的患病率。结果:其中A、B、C三组的缺铁性贫血检出率分别为25.00%、19.75%、1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因素分析中,纯母乳喂养较之于非纯母乳喂方式患病率低,分别为25.00%、5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及时添加辅食较之于较晚添加辅食的患病率低,分别为18.00%、40.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喂养方式和添加辅食的早晚影响着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对婴幼儿进行母乳喂养并且及早在饮食中添加辅食。

【关键词】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4-0174-02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我国儿童多发的四大疾病之一(肺炎、腹泻、佝偻病、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最高,若得不到及时地治疗,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本文将对我院接受规范保健的249例儿童进行全面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选择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49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月龄对其进行分组:1~6个月(A组,n=88)、6~12个月(B组,n=81)、12~18个月(C组,n=80)。经专业医学检测确定其均无其他任何疾病,在征得其监护人的获准后,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双方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各方面体征数据的资料比较,如性别、身长、体重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每组儿童进行常规保健,并记录各项生长发育体征的数据,如身高、体重、头围、血红蛋白含量等。针对儿童的年龄、喂养方式和辅食添加时间等问题对家长进行调查。并采集三组儿童无名指末梢血20ul,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氰化高铁法,测定Hb值。

1.3诊断标准

参考WHO制定的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Hb110~90g/L为轻度,90~60g/L;中度,60~30g/L为重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检出率各组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检出率如下表所示,随着年龄的增加,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生的几率逐渐下降。如表1所示。

表1各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检出率的比较

3.讨论

本文显示了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A、B、C三组的缺铁性贫血检出率分别为25.00%、19.75%、1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喂养方式也会影响着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纯母乳喂养较之于非纯母乳喂方式能使得患儿的患病率更低,患病率分别为25.00%和5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对婴幼儿进行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及时添加辅食与较晚添加辅食的患病率分别为18.00%和40.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提醒我们在对孩子饮食结构的调整上,应尽早添加辅食。

综上所述,儿童的年龄、喂养方式和辅食添加时间的迟早都是影响儿童贫血的相关因素。为保障我国儿童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采取措施尽量减少婴、幼儿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本文为降低婴、幼儿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所采取的有效措施提供了相关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杨道科.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249例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09,5(3):277—280.

[2]马晓荣.小儿缺铁性贫血57例分析[J].海南医学,2005,16(1)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