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谈谈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张宗梅

张宗梅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730700

摘要: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亲社会行为”这个比“利他行为”更宽泛的概念。亲社会行为包括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家庭、学校、社会都应重视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使青少年既能获取生存技能,又具有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品质。在学校教育中,要引入移情、“森林效应”的观念,使班主任在班级教育中建立良好的班集体,让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时期德育教育亲社会行为培养途径

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同伴,又往往受到父母、长辈的过分保护,对他们的社会性教育极度匮乏,总是以孩子是否听话乖驯、学习是否优秀来衡量孩子的成功与否。中国社会很多父母的这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将导致青少年社会化的缺陷,缺少走向社会所应具备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品德。检验和衡量家庭与学校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学生能否经受住社会生活的检验和选择、能否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人毕竟是社会的人,学生终有一天要独立生存于社会,他们既要有生存的技能,又要有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使他们能有效地参与竞争与合作、善于与人交往、具有较高的耐挫力和心理承受力、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具有利他主义精神和助人行为等,这关系到孩子自身的发展与前程,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命运!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亲社会行为是一个比“利他行为”更宽泛的概念。利他主义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亲社会行为则包括了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甚至包括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为。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从过去一味强调培养学生的利他行为,转为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更能为学生所接受,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乎社会道德标准的优良品德。

一、从家庭早期教育入手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儿童社会化的摇篮。家庭对孩子具有直接、深刻、持久的影响,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利他主义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家庭的早期教育中,家长要让孩子了解他不是“宇宙的中心”,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家长要按合理的要求规范孩子的行为,跟他们建立平等的关系,不仅要把爱传递给孩子,也要重视爱的反馈和双向交流,让孩子失去“特等公民”的优越感,无从产生自我中心的思想。家长还应以身作则,用自身的优良品德去感染、打动孩子。家庭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会使孩子模仿父母塑造美好的自我形象。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家长应放手让孩子与同伴交往。孩子与同伴交往时,不存在孩子与父母那种特殊的血缘关系和情感关系,他们之间的交往是绝对平等的,孩子能真正意识到“谁都别想成为别人的中心”,从自我中心的“壳”中解放出来,理解行为规范,遵守游戏规则,逐渐学会互相关心、友爱、谦让、助人。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还逐渐学会了了解他人,并以别的小朋友为镜子,看到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和地位,了解一个真实的“镜中我”,学会了相互合作,学会了遵守规则、服从权威、承担责任、完成任务、发展社会技能,学会了成为亲社会的一员。

二、学校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由家庭走向学校,学校在培养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大力进行道德宣传教育。

1.在群体中进行移情训练。

“移情”是个人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感知与体验。移情是人的情感体验,当人的认知与情感不一致时,情感决定行为。一个经受过苦难的人,更会自觉地去帮助与他有过相似经历的人。培养青少年的移情能力,会增加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如我校有时候搞一些募捐活动,对贫困家庭或生重病的学生募捐,有的同学捐钱时并不是自愿的,但老师带他们到那山区孩子家里去探望后,大家都非常自愿地去帮助他们,因为山区孩子困难的家境、他们对读书的热望深深地打动了这些长在“蜜罐”里的学生们,移情使他们有了助人的行为。用移情这种方式教育青少年,使他们的利他行为得到内化,效果比枯燥的说教要好得多。

2.在群体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个人的价值观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家庭和社会群体的影响下,融合了个人所参与的众多社会群体中的价值观念,逐渐建立起来的。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是青少年学习与建立价值观的主要渠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同辈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增大,所以,在班级中要以多种形式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从爱国、爱家、爱人民做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

三、社会要担负起培养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责任

电视、广播、电脑网络及报刊杂志的宣传,一定要防范攻击行为尤其是凶杀与色情行为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社会这个大环境在培育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上肩负着重大责任,而家长、学校和舆论还应承担起监督的责任,大家共同努力,净化社会环境,全社会“自上而下”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亲社会行为的宣传和教育,成人为孩子做出榜样,为青少年的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生存大环境。

总之,在家庭、学校的教育和社会良好环境的共同作用下,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一定会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