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原输电线路施工环境保护治理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浅谈高原输电线路施工环境保护治理措施

王永俊

(青海送变电工程公司青海西宁810001)

摘要:高原地区生态脆弱,一旦破坏,恢复困难,甚至不可逆转。为了减少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施工单位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将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空前的高度,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到较好的效果,可在同类工程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原;输电线路工程;环境保护;治理措施

1.影响环境保护的因素及原因

1.1道路施工。包括新修拓宽临时道路和线路施工人工搬运简易道路。在施工过程中,为了保障施工运输任务的顺利进行,必须进行道路施工;

1.2索道运输。考虑到工程材料与工器具的运输过程,会损坏沿途植被与地表,且为了增加施工中的安全系数和工作效率,建议采用索道运输方式进行运输;

1.3基面排水。包括基面内设排水坡度和基面外设排水沟两部分。主要是为了施工基面散水外流,保证塔基排水畅通,以便基面散水方便排出;

1.4表层隔离,是为了减少对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破坏;

1.5植被恢复,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在施工中对植被及地表的破坏。

2.治理措施

2.1道路施工

施工中选择了缓坡地段设置道路,在林木稀疏区开路时减少了对林木的破坏,施工时利用挖填结合手段,减少弃土、弃渣量,同时设置了道路集中弃土点,施工道路建设过程中的废弃土、石及时运到集中堆放地点,并及时妥善地解决路基路面排水问题。对挖方形成的边坡进行了防护,坡脚施工、排水设施施工结束后,将清渣进行了平整、人工恢复植被。

2.2索道运输

施工单位在山地施工现场采取重型组合索道循环运输的方式进行材料及工器具的搬运。索道施工结束后,对运输现场的起始点场地、终点场地及各塔架位置进行清理,并对现场地形、地貌进行恢复。通过索道运输的方式减少了对植被破坏,增大了环保效益。

2.3基面排水

在施工中对降基挖方的基面留有内高外低的排水坡度,塔位基面向下坡方向倾斜,坡度一般为2%。基面排水坡度向基础保护范围外的缓坡方向倾斜,便于基面散水的排出。塔位有坡度时,为防止基础上方山坡汇水对基面的冲刷影响,如果基面有降基挖方时,在上边缘,依山势设置了环状排水沟,以拦截和排除上坡汇水。对汇水面较大的塔位,在塔位上方修建了永久型排水沟,将上方汇水引向塔位较远的的下边坡。

2.4表层隔离

2.4.1土方与地面隔离

由于宁柴线线路较长,建设土方量较大,在线路塔基等区域设置了一定的临时堆土场,对临时堆土采用草袋或防尘网进行防护,同时施工过程中加强了剥离表土的保护,生熟土分开堆放,即降低了施工成本,又使环境保护的效果显著提高。

2.4.2原材料与地面隔离

砂、石、水泥等原材料如果直接与地表接触,其残渣易附着于地表,对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带来危害,施工单位用彩条布将地面遮盖后,将原材料与地表隔离开,避免了施工材料对环境生态的污染和破坏。

2.4.3机器与地面隔离

施工时采用的发电机等机器设备,多数采用柴油或汽油,考虑到油污与地面接触易污染地表,施工单位利用彩条布或塑料布等铺垫物将机器与地表隔离,更好的保证了地表及植被不被破坏。

2.5植被恢复

2.5.1植被剥离

基于高寒草甸本身发育形成草毡层的生物学特性,采取原生草皮迁移方式进行植被恢复。具体作法是:先将施工区域的原生草皮进行剥离,移至它处并进行养护,待完成回填后,再将草皮移回原处,适当加以维护就可存活。

灌丛分布区的植被恢复包括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的恢复。施工前,先连根整株(最好能使根部保持一些土壤)挖出施工区域内的灌丛植物,移至低洼处或塑料薄膜上进行独立养护;养护过程中,必须保证灌木根系埋入土壤,定期喷水保持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待工程结束填方后,根据灌木植株数量按一定间距进行回栽。挖方回填时,表层均为原有熟土;灌木回栽时,避免了对植株根系的损伤;灌木回栽后,及时进行了灌溉补水。

2.5.2植被种植

可供选择的草种包括垂穗披碱草、梭罗草、冷地早熟禾、碱茅、赖草、紫花针茅、青藏苔草、星星草、紫羊茅、羊茅等。参考植物种子获取的难易程度、种子萌发率等方面的因素,可以垂穗披碱草,梭罗草、赖草、冷地早熟禾、碱茅为主要草种。撒播前,要对拟采用的种子进行24h-48h的低温(-4℃)冷藏处理。平整地面,使之形成10cm-25cm的疏松土层,地表保留原有含草皮根系的土壤;在疏松土层中,均匀撒下磷酸二铵(用量为每亩5kg-10kg)肥料。采取条播或撒播方式。条播行距一般为10cm-20cm,撒播时尽可能将种子均匀地撒在地表松土表面并覆土。播种时间可采用春播和秋播方式。春播以5月-6月间完成为宜,秋播在9月霜期来临前完成。雨季来临前播种效果更佳。播种深度视植物种子类型而定,一般披碱草为1.5cm-2.5cm,碱茅和早熟禾类为0.5cm-2.0cm。为保证实际效果,施工单位对草种进行了全面的活力检测,并根据种子发芽率决定种子的取舍和播种量。播种量为每亩3kg-7kg。播种方式可采用单播(同一地块播种一种植物)或混播(同一地块播种两种以上植物),为获得更好实效,采用混播了方式。完成播种后,随即通过喷洒方式浇水,并用无纺布和草席覆盖,以有效保持土壤湿度和温度,待大部分出苗后再行移取。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初期酌情灌溉补水,保持土壤湿度。在干旱情况下,保证了水量充足。幼苗生长期和分蘖拔节期,适当追肥。肥料以尿素、磷酸二铵为宜,每次追肥量为每亩5kg。播种当年越冬时,要用无纺布和草席覆盖,使尚处于生长初期的植物安全越冬。

3.治理成效

在工程结束的一年时间里,经线路运行单位及环境保护监测单位现场监测所得:环境保护施工单元工程及分部工程质量全部合格,单位工程合格率达到100%,其中有60%以上达到优良,达到了环境保护确定的预定目标,得到了上级单位的一致好评。

4.结束语

青藏联网工程、玉树联网等高原输电线路的建设减弱了土壤侵蚀,通过加大了土地整治,使部分原来未利用和难利用的土地得到充分利用,使土地利用率有所提高,为农业生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线路塔基区﹑牵张场区﹑弃土(石﹑渣)处置点得到整治和绿化,工程临时占地采取自然恢复植被或复耕等方式恢复植被。植被覆盖度的提高﹑水土流失的严格控制将有效地遏止当地自然条件的恶化趋势,减少土壤中氮﹑磷等有机质及无机盐的流失,使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对工程建设地区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很好的正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