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对腹部手术患者肠蠕动恢复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2

穴位按摩对腹部手术患者肠蠕动恢复的效果观察

许玉新

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300

【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按摩方法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肠蠕动恢复的作用。方法:将72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穴位按摩组,每组各36例。常规组术后给予体位、活动指导等常规护理,穴位按摩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和合谷穴交替按摩。结果:两组患者肠蠕动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按摩组肠蠕动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常规组。

【关键词】穴位按摩;腹部;肠蠕动恢复

前言:由于手术刺激,麻醉抑制剂可引起胃肠蠕动功能减弱或消失,导致胃肠道手术患者腹胀、腹痛、肠麻痹等并发症的发生,不仅使患者感到不适,还可以影响到呼吸和切口的愈合。我们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穴位按摩,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取样法,收集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在本科室行腹部手术的患者72例。其中男40例,女32例;年龄18-78岁,中位年龄63.8岁;病种分布:肝癌4例,胃平滑肌瘤5例,胃穿孔8例,直肠癌10例,结肠癌13例,胆囊息肉14例,胆囊结石18例;手术方式:肝胆手术28例,胃肠手术44例;术后26例使用止痛泵。剔除2次手术史、术前有胃肠道梗阻患者。根据手术部位和手术单双日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按摩组,每组各36例。其中常规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18-74岁,中位年龄62.6岁,平均手术时间135min,术后12例使用止痛泵;按摩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29-78岁,中位年龄64.9岁,平均手术时间141min,术后14例使用止痛泵。两组在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及术后止痛泵应用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均P>0.05)。

1.2方法

对照组:术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治疗目的、意义及方法,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术后进行胃肠减压常规护理,术后6h,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予半卧位,嘱患者做深呼吸运动,1次/2h,每次3-5min;协助翻身1次/2h;被动床上活动四肢1次/4h,每次5-10min;第2-3天,协助床上坐起,自行翻身1次/2h,主动活动四肢1次/4h,每次5-10min;第4天,协助床边坐起活动。观察组:在术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手术后第1天起护士用大拇指交替按摩足三里、合谷穴位,每次10-15min,要求取穴正确,手法由轻到重,以患者有酸麻胀痛感为度。按摩后休息片刻,再用艾条灸足三里,方法是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足三里穴位,距皮肤2-3cm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天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潮湿为度。以上操作2次/d,连续3-5d。评价方法,肠蠕动评估护士于术后6h起每2h行腹部听诊1次,每次3min,听到肠鸣音即为肠蠕动恢复,记录肠蠕动恢复时间;肛门排气评估,护士定时询问患者肛门排气情况,记录患者自觉肛门排气的开始时间。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结果

两组患者肠蠕动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按摩组肠蠕动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开始时间均较常规组缩短。

3讨论

3.1腹部手术后尽快恢复肠蠕动的意义

腹部手术后由于损伤、机械刺激、麻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胃肠功能受到一定的抑制,导致术后早期易出现肠麻痹。这样既造成肠内源性运动活性的神经性抑制,也造成肠道有效推动性蠕动消失,从而延迟了术后肠功能的恢复时间。一般情况下,术后患者48-72h胃肠可恢复运动,出现肛门排气排便;如果肠蠕动恢复延迟,便会出现腹胀、腹痛,甚至并发肠梗阻、粘连。而胃肠道蠕动动提前恢复,患者可提前进食,从而保证营养的供给;同时胃肠道的收缩与舒张能调节肠壁的血液供应,加速血液循环而促进炎症的吸收,可减少肠粘连、肠梗阻、腹腔脓肿等并发症。因此,帮助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提前恢复胃肠功能是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通过术后正确的护理加快胃肠蠕动,缩短肛门排气时间,减轻和避免腹胀,对于预防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至关重要。

3.2按摩能促进肠蠕动

腹部按摩可以降低血液停滞,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同时腹部按摩对胃肠道是一种机械刺激,增加肠蠕动,促进排气排便。根据中医经络的理论,足阳明胃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和头面、目、鼻、口齿疾病及神志病、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具有强壮、健脾和胃、消积化滞、调理气血、通经活络之功效,刺激足三里穴能明显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一个重要穴位,具有调经活血、和胃通腑之功能,促进肠蠕动的恢复。根据经络理论以及实践证明,按摩穴位,可以使穴位所属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减轻或消除。中医认为,手术后机体和谐打乱,清浊异,升降失常,气机运化不畅,导致脏气不安,腑气不通。脏腑以“通”为顺,腑气通而五脏安。因此,其治疗应以理气通腑,促进胃肠道运化功能为主。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与脏腑气机运化密切相关。按摩组选用足三里、三阴交和合谷穴3个穴位对术后患者进行按摩能有效缩短肠蠕动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分析如下: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合穴,与足太阴脾经之三阴交穴,有调理脾胃、扶助正气、生气化血、滋阴通便之功效;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具有调经活血、和胃通腑之功能,从而促进肠蠕动的恢复。护士用手法按摩穴位,对肠道产生良性的刺激,通过神经、经络的传导反射作用,增强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从而有利于胃肠道内气体顺利排出。

参考文献:

[1]侯四方.穴位按摩对腹部手术患者肠蠕动恢复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09,06:25-26+68.

[2]杨友群.穴位按摩对择期腹部手术患者术前焦虑生命体征及术后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0,08:56-58.

[3]尹玮.足部穴位按摩对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2: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