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2

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邓仕平

中国南方人才市场广州市南方人力资源评价中心有限公司510060

摘要:随着国际上就业形势不断严峻,人们开始反思教育发展的经验,认为学校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社会的发展要求改革学校教育,特别是应该为学生就业采取措施。尤其是日益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困扰着高等教育,促使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做出新的尝试与探索。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人才为先,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更加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外、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情况

毋庸置疑,今天的美国在高科技产业持续高速发展,大学校园的创业热情十分高涨。起源于美国大学的创业计划竞赛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专业比赛,而是以实际技术为背景,跨学科的优势互补的团队之间的综合较量,要求参赛者组成竞赛小组,提出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者服务,并围绕这一产品和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家的投资”为目的,通过深入研究和广泛的市场调查,完成一份完整、具体、可行的商业计划。

1998年英国政府就启动了“大学生创业项目”,专门为18-25的岁的在校大学生设计了创业课堂和开办公司服务。2004年9月,又设立了英国大学生创业促进委员会,诣在促进英国高等学校加强对大学生企业家素质的培养,促进高校、地区、以及商业伙伴之间的联系,加强创业技能,开展创业理论研究。

(二)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情况

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加强,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良莠不齐,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待健全。

1、高校重视不够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要求,各地区、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但实际情况却相差甚远。机构设置五花八门,有些高校成立跨部门的创业学院,由分管学生管理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担任创业学院院长;有些依托某一专业学院如商学院等设立创业学院,由学院院长兼任;有些高校没有创业学院这样的工作架构,直接由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部门来跟进。

2、师资队伍缺乏实战性。我们高校的老师的工作经历大部分是从毕业生留校开始,没有真正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磨砺。理论性的东西较多,实战性的东西较少,理想主义成分较重。譬如财务报表的制作,经济学院的老师传授的知识往往在实际过程中与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人员的做法就存在较大差异。不少老师的研究理论或成果,碍于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或条件受限,多年都没有更新,还是老一套、单一的向学生讲解,可想而知收效甚微。

3、实践平台的局限性逐步显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国家人社部、团中央、教育部、科技部纷纷组织创新创业大赛,为广大的学生提供展示创新创业技能水平的实践平台。四大比赛,各有千秋,各具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实践平台短缺。但实践平台的背后也折射出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研究的问题。

二、创新创业体系构建

1、管理架构

高校要紧紧围绕《实施意见》的方向、任务,结合自身高校的发展定位,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摆在首要的位置。去除过往讲一套、做一套的消极态度,建立以校长挂帅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为统领,以分管副书记或副校长负责的创业学院为抓手,教务、招生就业、团委、财务、后勤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管理体系。从制度、载体、方法、服务创新等方面着力构建有高校办学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

2、绩效分配机制

无论是老师还是在校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积累的教训、经验或资金,都是高校重要而宝贵的财富。任何一次的成功都是在无数次的失败总结的基础上得来的。高校要鼓励师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行动中,必要建立绩效分配机制。很多高校面向老师的机制是有的,面向学生的就不多。学生是高校的宝贵资源,高校应该参照贫困家庭学生助学贷款的模式,对有创新创业潜力的学生建立项目启动基金支持、项目收益分配的绩效分配制度。切里顿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拥有至少13亿美元的丰厚身家。他并不是靠教书匠的薪水,而是非常慷慨借钱帮助自己十分看好的学生进行创业,对他们进行“精明投资”。这些学生创办的科技公司后来大多成为美国的科技新贵,给这位“伯乐”教授带来巨额的股权资产!

3、人才培养机制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一直是高等教育谈论的重点。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大背景下,努力造就双创人才,急需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高校要以问题为导向,倒逼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即积极求变、主动作为,构建以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以人才评价模型为手段的人才培养机制。学生通过高考录取进校报到后,高校就要建立学生在校成长所有记录的电子档案,包括定期的人才评价报告、学业纪录、社会实践纪录等。人才评价报告是通过科学的人才评价模型,获取学生兴趣爱好、性格、心理生理健康等多方面的信息,形成大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若干学生特质的培养模型,为高校开展因材施教打下基础。

结束语

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创业的动力和源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当今时代最紧缺的社会资源。高校应该立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锐意改革,努力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2]邓淇中,周志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5(0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