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

董双红

董双红

摘要:语文教学中情感熏陶要落实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自身修养、钻研教材、把握好课堂、教之以情、激起共鸣。同时,教师也要用新的教学理念去激发学生的联想、去诱发学生的想象。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学生审美情感、铸造学生美好心灵、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熏陶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就是以阅读教材及一些课外作品为基础,通过一定时间、一定方法的教育,对学生的人生态度、思想行为、道德学问产生良好影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价值的取向,同时也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那么,情感熏陶该如何落实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呢?

一、注重自身,以情引情

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也同样感染着学生。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教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那么对其所教的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间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其次,要充分发扬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中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多引导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快感。再者,教师要时时刻刻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热情高涨的情绪,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给课堂,以免影响学生。

二、钻研教材,以情促情

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把握课文内在的情感线索。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也要分析内容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便正确把握其中的情感因素。通过体验,教师首先要被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所打动感染;在教学中,教师再用这种感情去打动感染学生。正如托尔斯泰说过:“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也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会到这些感情。”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性、智能性方面的内容,也要备情感性、体验性的内容。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也是自己受教育、受感染的过程。

三、教之以情,激起共鸣

文章是心灵的产物,鉴赏一篇文章同样也需要用心灵去感悟。只有观赏者的心灵和创作者的心灵产生了沟通,乐其所乐,悲其所悲,才能读懂一篇文章。所以说,在潜移默化上,在情感熏陶上,在对于学生思想产生的影响上,语文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语文课堂教学能做到“披文以入情”,“讲文以入情”,就一定能够使学生在情感上得以认同引起共鸣。这就和演员演戏要“进入角色”是一样的。那么关键是如何使学生“进入角色”?

1.讲究开讲艺术,营造课堂教学气氛

“新课导入”这一关尤其重要。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处于蛰伏状态,如何掀起学生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景?实践证明,或渲染一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情景,或高唱一首歌,或竞猜一个谜,或播放一段乐曲,或朗诵一首诗歌等等,均有良好效果。开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创设,它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金钥匙,更是架起教学目标的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金桥。实践证明,好的开场白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让文中所写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景叩开学生心扉,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让学生跨越时空,引发兴趣,丰富想象,激活思维,受到情感熏陶。

2.以读入情,以读入境,以读会心

讲课时掌握一定技巧,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将学生引人意境,从而认识文章中反映的客观现实而受到教育。教师融之以情,读出感情,才能激发学生的感情。语文教材有不少内容优美、语言生动的美文佳作,教学这样的文章,不宜把知识过于割裂,而应通过有感情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正确的语言、语调、节奏等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美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在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下,得到事半功倍之功效。有如教《木兰诗》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一定要发挥朗读作用,教师先示范一遍,学生在有表情的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再把对诗歌形象分析巧妙地与诵读结合起来,通过一次次朗读尝试,学生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形象:忙碌织布,勤劳能干的木兰;扶机叹息,善解人意的木兰;行军匆匆,坚毅勇敢的木兰;辞官回乡,女儿本色的木兰。教师引导学生从诗的感情色彩到具体形象,也就是从符号到旨趣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感悟到产生情感的过程。那时刻,谁不为那些突出人物形象的掷地有声的语句,谁不被诗的艺术魅力所折服,谁不为之动情,充满对木兰敬佩之情?“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效果是任何刻意分析、讲解所不能伦比的。3.力求用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讲解、分析、讲出感情

教师讲解课文的过程,不仅是师生共同进行文学鉴赏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在讲解前,首先对教材深思熟虑,使自己和情感融于课文中,然后再让这种艺术形象活现在讲台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急要统管全局,充当导演角色,同时还要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地从当演员角色。如讲《最后一课》韩麦尔宣布放学的情景时,教师自己首先应进入境界充分显示出爱祖国、憎恨敌人的悲愤感情。当然,教师也可用生动的、富有表象力的语言,用充满感情的、仰扬顿挫的音调,从意境、语言等方面挖掘情感。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审美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得到情景交融,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效果。

四、以情激情,情动辞发

教师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诱发有直接影响作用。当教师的心融于文章之中,真情注入课文之中时,感情就自然流露出来,并能传导给学生。例如,教学《赶海》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齐唱“大海啊,故乡”之歌,让歌声把同学们带到那凉风习习、充满诱惑、遍地欢笑的海边。然后,笔者充满激情地朗读了课文。这一范读,深深地感染了同学们和听课的教师,许多同学跃跃欲试,脸上顿时洋溢起了无限向往的神情。此时,课堂上热闹极了,激情从每个人的心头涌起!

五、激发联想,启迪想象

联想、想象的展开,往往伴随着情感因素。联想、想象是以情感为动力的,若没有情感的推动,联想、想象的翅膀便难以伸展,更难以腾飞。同时,联想、想象得到腾飞的境界,又会推动情感的发展,促进情感的深化,从而激进内心更强烈的情感。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读出新意,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如在教学《妈妈的帐单》时,笔者先以一首非常感人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情境,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接着用亲切感人的语言引出话题,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研读文本,探究尽管彼得的妈妈为他做了那么多的事,但帐单上却都是“0”,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妈妈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感情!接着引导:“其实,又何止小彼得的妈妈呢,我们在座同学的妈妈,不也是这样用绵绵不断的爱陪伴你们长大的吗?那么,此时此刻,假如日夜为我们操劳的、我们最亲爱的妈妈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最想干什么?”“一句真诚的祝福”“一个热情的拥抱”“一杯浓浓的热茶”……在那一刻,孩子们的语言是朴素的,但内心却是最真诚的!整堂课洋溢着“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的人文魅力,师生都沐浴在荡气回肠的“人化”情境中。因此我们教师要用新的教学理念去激发学生的联想,去诱发学生的想象,把学生引人意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以得到探究知识,启迪心灵的崇高境界。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更要促使学生在教师与教材内容的感召下,引起主体意识的觉醒,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熏陶。只有通过努力使经久不衰的情感因素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架起一座坚固的桥梁,才能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语文课上情融融、意切切。

参考文献:[1]苏培英.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08(27).[2]沈美华.“情”动而入“境”——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运用[J].文教资料,2006(18).[3]王定波.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基础教育,2006(1).

作者单位:河南省淇县第五中学

邮政编码:456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