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A的县级农业生产效率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2

基于DEA的县级农业生产效率分析

朱小莹/

——以重庆市为例

朱小莹/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在保证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情况下合理的分配资源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重庆市各区县为例,通过DEA模型对重庆市各个区县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DEA;农业生产效率

随着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农业生产效率及带来的经济效益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1]。面对无尽的需求,资源总是相对稀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也是如此。因此为了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率,必须对有限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这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李美娟、陈国宏[2]对数据包络分析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应用;袁群[3]对数据包络分析发在多个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阐述;丁勇、刘婷婷[4]对我国21个省市的航空制造业的创新效率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黄利军、胡同泽[5]利用数据包络法对的国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分析。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数据包络分析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1978年由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库伯(W﹒W﹒Cooper)和查恩斯(A﹒Charnes)首先提出的一种基于相对效率的非参数规划方法。

根据规模报酬假设的不同,DEA的基本模型被分为规模报酬不变假设(CRS)下的CCR模型和规模报酬可变假设(VRS)下的BCC模型。本文选择的是BCC模型来进行研究。

为了方便的使用和判定DMU的DEA有效,查恩斯(A﹒Charnes)和库伯(W﹒W﹒Cooper)引用了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的概念,从而可以利用单纯型方法求解线性规划的问题,并以此来判定DMU的DEA有效性,可变规模报酬假设下的DEA模型随之产生,即BCC模型。

综合技术效率反映各DMU的规模大小是否适度和技术的充分运用情况,纯技术效率反映DMU的技术水平运用情况,规模效率则反映DMU的投入规模大小是否适度,如果SE=1,则说明投入达到最适生产规模,如果SE<1,说明投入的规模大小还需要进一步调整。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根据《重庆市统计年鉴》(2005-2010)选取了重庆市的40个区县作为决策单元,农业生产的投入和产出样本为2004-200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DEAP2.1进行运算。因为渝中区在2002年后基本不再进行农业生产,年鉴也没有记录相应的数据,因此渝中区不参与测算,以保证测算结果的准确性。

在生产领域的经济研究中,劳动力和资本是两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投入指标,因此本文选取了农业人口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和农村用电量4个指标来衡量农业生产中的各种资源的投入。产出指标则选取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标来衡量农业产出水平。

二、重庆市县级农业生产效率评价

(一)重庆市整体农业生产效率评价

通过DEA模型分析得出了重庆市各区县2004-2009年农业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数据。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2004年到2009年之间,除了2007年出现较大波动外,其他年份的效率指数均呈现平稳增长的趋势,表明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在逐年改善,但是综合技术效率指数均小于1,可见各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均未被充分利用,未使农业产出达到最优。

表1重庆市农业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2004-2009

(二)重庆市县级农业生产效率评价

2006年11月,重庆市提出“一圈两翼”发展战略,即以主城为核心、以大约1小时车程为半径范围的城市经济区(“一圈”),建设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北翼)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城镇群(渝东南翼)。

1、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农业生产效率评价

一小时经济圈的区县数量达到了23个,超过重庆市区县总数量的一半,其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在2009年已占到了全重庆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8%,平均每个区县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6%,因此一小时经济圈中各区县农业生产发展会对全重庆市农业生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004年,22个区县中只有5个区县农业综合效率为1,达到平均综合技术效率0.761的区县数量为13个,占到了22个区县的59%。2005年,22个区县中综合技术效率为1的区县增加到6个,达到平均综合技术效率0.857的区县数量为11个。2006年,综合技术效率为1的区县增加到9个,增幅达到2005年的三倍,达到平均综合技术效率0.879的区县数量为12个。到2009年达到平均综合技术效率的区县数量达到11个。

表2为2004-2009年“一小时经济圈”各区县规模效率变化情况。

表2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各区县农业规模效率变化情况2004-2009

2、“渝东北翼”农业生产效率评价

渝东北翼的区县数量为11个,占到重庆市区县总量的28%,截止到2009年,其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站到重庆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1%,其农业生产对重庆市农业生产的贡献非常大,其农业生产的调整和发展将会对重庆市农业生产整体调整和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表3是渝东北翼各区县2004-2009年农业生产综合技术效率。

表3渝东北翼各个区县农业生产综合技术效率2004-2009(如下表)

根据2004-2009年渝东北个翼各区县规模效率变化情况、将各区县的规模效益变化情况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04年到2006年,这个阶段规模报酬递增区县个数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不变规模报酬的区县个数呈上升趋势,而规模报酬递减区县个数这两年的数目保持一致。第二个阶段是2007年,这个阶段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变的区县个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而规模报酬递减的区县数则骤然上升到7个。而是2008年到2009年是一个恢复阶段,这个阶段的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变的区县个数增长迅速,基本恢复到2007年之前的水平。到2009年,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变的区县个数一致,均为5个。

3、“渝东南翼”农业生产效率评价

渝东南翼由6个区县组成,截止到2009年,其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到重庆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1%。

通过对渝东南翼各个区县2004-2009年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情况进行分析得到,2004年,综合技术效率为1的区县个数为3个,达到平均综合技术效率的区县个数为4个。2005年,综合技术效率为1的区县上升到4个。2005年到2007年,达到平均综合技术效率的区县个数一直保持在5个。到2008年和2009年,综合技术效率为1和达到平均综合技术效率的区县均为4个。

三、提高重庆各区县农业生产效率的途径

(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重庆是一个耕地资源极度缺乏的省市,提高有限的土地资源利用率是保证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方式。根据重庆市土地资源分散的特点,应该大力发展农民之间的合作,使农业生产组织化、体系化和规模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经营。

(二)优化农业生产的人力资源结构,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为了有效提高农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在社会保障、教育和就业的投资,以培养更多文化素质较高的新型农民。同时大力引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通过技术入户提高人均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由资源投入增长型朝技术投入型转变。

(三)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重庆多山的地势使得农村地区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存在很大的障碍,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难以实现,这对重庆市农业生产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村水利、交通运输和电力的投入和建设,为农业技术能够成功推广和应用到广大农村地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毅,柳文论.三农问题与农业生产方式革命[J].经济研究参考,2004(3):26-33

[2]李美娟,陈国宏.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工程学,2003(6):88-92

[3]袁群.数据包络分析法应用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09(19):201-203

[4]丁勇,刘婷婷.基于DEA模型的航空制造业创新效率研究[J].经济问题,2011(6):57-60

[5]黄利军,胡同泽.基于数据包络法(DEA)的中国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6):420-423

[6]BankerRD,ACharnes,WWCooperSomeModelsforEstmiatingTechnicalandScaleInefficiencesinDataEnvelopmentAnalysis[J].ManagementScience,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