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2

关于如何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体会

魏茂翔

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266555

高中美术欣赏课是学校深化素质教育的又一举措。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同时积极借鉴同行优秀成果,特作以下探析,权做引玉之砖,以期为高中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有效性进献自身微薄之力。

一、高中美术欣赏课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成为艺术家的可能,然而成为一种鉴赏家首先必须通过一定程度的教育。美术欣赏的基础和前提是人们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一种综合领悟各种关系、直抵事物本质的一种能力。因此,学生知识的积累,教师的因势利导,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欣赏课程有序开展。当学生在欣赏一些美术作品时,通过教师积极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可以触及作品一些外在表现和领悟深邃。这需要我们美术教师与时俱进地更新知识,可以触及古今中外一切美术知识。此外,我们美术教师还要精确。

比如:在讲解一件美术作品时,需要借助一些辅助性教学手法,而结合社会发展现状。这些辅助性教学手段也要与时俱进,以便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活性。

作者认为:美术欣赏是一种直觉审视力,而这种审视力的基础和前提便是对美术语言的理解以及独特的情感体验。

二、高中美术欣赏课应具有形象思维和审美情趣

美术在促进人的形象思维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般而言,古今中外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往往依靠外在形象来熏陶人,因此,美术欣赏课程需要紧密结合形象思维进行开展。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是很难开展高效课堂的。为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我们学生在进行欣赏时往往和作品本身的审美具有某种关联,通过学生自身体验并对美术作品做出自身判断。一般而言,美术欣赏课需要学生自身体验和作品蕴含的审美情趣之间的交汇。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必须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比如:在讲解某一美术作品时,作品不仅仅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外部特征,因此,欣赏重点要放在美术作品深层次的表现,进一步触及美术作品内涵所在。一般而言,美术作品往往通过学生审美体验而获得一些感性认识或者理性认识,进而逐步提高自身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因此,美术欣赏课程应注重形象思维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三、美术欣赏课应以活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对美术欣赏课程中涵盖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形式美的一些原则等等理论进行阐述时,我们美术教师应在具体事例分析上开展,以便最大程度弥补在有限时间的课堂内我们耗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去阐述一些理论知识。一般而言,美术欣赏课具有陶冶人们情操的作用,是一种美的享受。因此,在进行美育中,我们美术教师应贴近学生内心需求,结合教育理论进行美术教育,构建适宜的学习氛围。此外,在进行美术欣赏时,作者时常结合本地区一些文化现象或者针对某一特定案例进行深入探讨和精确剖析,以便最大程度促使学生触及美术内涵、深化体会。

比如:作者在讲解某一美术作品时,作者列举了本地一些类似事物,通过鲜明的对比,彰显双方异同。当然,假如我们美术教师一味地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在讲解一些美术作品时过于注重趣味性,那么便有些舍本逐末了。

四、美术欣赏课应尽量避免陷入误区

美术欣赏课程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和谐统一,学生在进行欣赏时往往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文化水平等等对美术作品进行感觉、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美术作品进行再创造,进而在内心深处产生美感。但是,我们美术教师应尽量避免陷入一些误区。为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些美术教师在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时,单纯地讲解一些作者生平事迹、作品创作背景,甚至将他们的一些奇闻异事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时间。由此一来,学生不仅无法领悟欣赏,反而会促使许多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程产生厌学心理,导致学生丧失对美术课程的兴趣。这种教学往往促使我们学生简单了解一些作品,而对于他们的鉴赏能力和修养水平是很难提高的。此外,我们现存教材主要涉及一些美术发展历程,对于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途径很少涉及。

作者认为:美术欣赏课的精髓在于不断提高学生欣赏能力,拓展学生眼界,帮助他们形成全面和正确的审美意识,以便最大程度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水平。因此,避免陷入误区的一大捷径在于树立正确的方向。为了进一步上好美术欣赏课,我们美术教师除了要具备较强的美术修养、不断拓展自身认识水平,还要精准把握教材精髓,因材施教,多举并存地提高学生学习美术欣赏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激发他们认识美、感受美和创造美。

五、美术欣赏课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常言道: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美术教师在进行欣赏课时应善于调动学生的审美欲望,以便实现审美目的。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美术欣赏课拓展时空,充分利用举一反三、生动具体的事物形象或者与之有关连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好奇心理,促使他们正确理解美术作品,在旺盛的学习兴趣上实现欣赏目的,而且还可以强化各个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拓展他们的眼界和知识结构。

总之,以上五点只是作者的一些点滴教学体会,由于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认识有限,难免有不足之处,还望诸位同仁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