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反应特征及护理干预措施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反应特征及护理干预措施研究

李春花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人民医院165000

【摘要】目的探究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反应特征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抽选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56例恶性肿瘤患者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反应特征,加强心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整体护理效果,缓解患者焦虑程度,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肿瘤患者的生命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恶性肿瘤;心理反应;护理干预措施

心理社会因素在癌症的发生、发展、治疗、康复和转归各环节中起到重要作用。肿瘤专科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的同时,要研究癌症患者的心理反应特点、社会环境特点及治疗环境特点。其中癌症患者的心理反应特点对整个病情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因此要加强心理护理干预。现抽选我院收治的56例恶性肿瘤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反应特征及护理干预措施。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56例恶性肿瘤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2.3±1.4)岁。其中肝癌患者21例,胃癌患者13例,肺癌患者12例,食管癌患者10例。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者心理反应特征进行分析,并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心理痛苦:指个体面对生活应激事件(如癌症)所形成的较为一般的心理不适应状态。据统计,有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癌症患者可受到心理痛苦影响[1]。

1.2.1.1表现形式

受心理痛苦影响的患者常表现为被隔绝、自卑、失落、耻辱、担心传染和复发、害怕死亡、失眠、恐惧、焦虑、抑郁等,甚至产生自杀倾向。

1.2.1.2干预措施

(1)在评估患者的心理特征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时间,运用适当的方式,将病情告诉患者和家属,同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更好的疗效。

(2)做好各种检查治疗前后的告知,避免因知识缺乏造成过度的紧张、焦虑。当出现副反应或并发症时,患者会出现急躁或缺乏信心,护士应给予情感和生理需求方面的支持,鼓励患者树立信心,最大限度提高生存质量。

(3)帮助患者建立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向患者家属讲解护理和心理知识,支持患者尽早融入社会,最大程度摆脱心理痛苦的困扰。

1.2.2焦虑:个体对一个或多个模糊的、非特异性的威胁做出反应时所经受的不适应感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状态。焦虑是在威胁发生之前,预计可能会给本人造成危险或需要做出极大努力去应对的情况而产生的情绪反应[2]。当个体产生过度焦虑且无法控制,则会给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1.2.2.1表现形式

(1)生理反应:由于交感神经被激活,患者可出现疲乏、失眠、腹泻、恶心、呕吐、厌食、多汗、心悸、胸闷、呼吸急促、颤抖、头痛等症状。

(2)情绪反应:患者往往容易激动、缺乏耐心、自责或谴责他人,为缓解不适,常出现一些异常行为如:来回踱步、坐立不安、搓手搓拳等,有的患者则表现的沉默不语、愁眉不展,有的患者会喋喋不休,反复询问关于自己疾病的某一问题[3]。

1.2.2.2干预措施

(1)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减少对患者不良的感官刺激。

(2)护士态度要诚恳,语速适中,解答耐心。

(3)为患者提供宣泄机会,倾听患者诉说。

(4)采取适宜的放松措施,如深呼吸、听音乐、按摩、热水浴等。

(5)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减少应激源对患者的刺激与干扰。

1.2.3抑郁:指一种情绪低落状态。由于抑郁引起的植物神经症状与患者本身的疾病症状不易区别,给诊断造成困难[4]。长期的心理痛苦、疾病带来的痛苦(如疼痛)、焦虑等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发展为抑郁,导致患者社会的、职业的、人际关系的诸多功能减退。

1.2.3.1症状表现

(1)植物神经系统症状:食欲改变、睡眠紊乱、精神运动性迟缓、易激惹、疲劳、精力不足。

(2)心理症状:烦躁不安和兴趣丧失、快感缺乏;自我形象降低、罪恶感、注意力不集中、出现自杀念头。

(3)有些患者行为表现不明显,但内心极为痛苦,往往不被别人注意,护士要对少言寡语的患者多加注意,防止发生自杀悲剧。

1.2.3.2干预措施

(1)及时甄别出有抑郁症状的患者,有条件的医院可请心理医师会诊,也可报告主管医师,酌情请外院精神心理科医生会诊。

(2)无严重抑郁但有伴随症状的患者,护士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表现,有无向重度发展,发动家属配合医护人员对患者加强观察,给予情感支持,帮助患者排解不良情绪[5]。

(3)服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护士要注意观察药物反应,有无头痛、失眠、嗜睡、兴奋、体位性低血压、心电图改变等情况。

(4)加强护患沟通,进行健康宣教,及时解答有关疾病知识,减少患者疑虑,调动患者内部潜力。

(5)使用非药物疗法,消除心理性因素,如放松训练、提供患者倾诉机会、培养兴趣、合理安排生活等。

(6)及时处理患者躯体不适,提高舒适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7)创造温馨的康复治疗环境,减少外界不良刺激。

(8)对患者进行心理状况动态评估与评价,及时发现患者异常行为改变,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根据症状改变随时更新干预计划。

2观察指标与结果

2.1护理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癌症诊断一旦被确立,自然会导致患者一系列的情绪反应,如震惊、否认、焦虑、恐惧、抑郁等,甚至会出现自杀倾向[6]。护士应掌握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及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的工具,为患者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措施及身心康复的有效对策,与患者和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平等和谐的护患关系,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帮助患者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

本研究中两组恶性肿瘤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研究组中,显效16例(占57.1%),有效10例(占35.7%),无效2例(占7.1%),护理总有效率为92.9%,27例患者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6.4%;对照组中,显效10例(占35.7%),有效9例(占32.1%),无效9例(占32.1%),护理总有效率为67.9%,20例患者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71.4%。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反应特征,加强心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整体护理效果,缓解患者焦虑程度,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命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冯惠春,黄静.心理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放疗患者的心理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23).

[2]王艳婷,强淑英,于桂春,任明.浅谈胃癌患者知情程度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及护理干预方法[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17).

[3]成燕.肺癌患者知情程度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及护理干预[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71).

[4]田佳.食管癌患者心理弹性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2016.

[5]张丽.胃癌患者知情程度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及相关护理干预措施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8,(4).

[6]黄伟丽,陈敏.心理干预对不同知情程度下晚期肺癌患者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