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大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初探

李宁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襄阳)

摘要:《大学语文》是我国高职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课程。相较于其他学科,大学语文内容丰富,文学色彩浓郁,文化魅力极为充裕,对培养非文科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情境教学法在大学语文教学当中的运用,应突出学生情境当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情境要与文本内容的主题相统一,创设情境要注意层次的丰富与多元。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大学语文;教学运用

当前,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当中的运用十分广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情境教学法致力于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环境,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并提高其在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鉴赏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增强其对自己的国家的语言文学的认同观,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操,提高其人文素养,是当下我国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承载着不断提升现代青年母语素养、传承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

一、情境教学法的概念

情境教学法是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应用语言学家提出并完善的,而事实上,在我国情境教学法早已有之。上溯至我国春秋时期,孔子强调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而《学记》当中也有“君子之教喻也”的句子,其目的也在于论述情境创设之于教师诱导学生的重要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无论是在认知结构上还是在认知性质上,其发生都以环境的改变为前提。因此,学生的学习与其本身的生活、生长、情感、心理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我国的情境教学法始于20世纪70年代李吉林老师,其提出了情境教学法的“四特点”与“五原则”,重视对学生创造性与感受性的培养,致力于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强调教育的情感移情作用,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感受,在情感的体验当中陶冶审美情趣。而语文教学之目的也正是让学生了解除了其工具性的作用之外,更好地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情境教学的特征与意义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某一情境,调动与激活学生现有的“知识仓库”,通过寻求其中与之相联系的“对应点”,借助自己的经历与情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完成新的知识建构。而教师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加工与创设某种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充分了解课程文本的内容,通过借助音乐、视频、绘画等多种形式,充分渲染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与之相关的前经验,调动其本身的思维定势与既定经验,产生对于文本当中内容的共鸣,在这种共鸣之下,让学生能够通过激活自己本身的能动性,进入作品,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对作品的有效联结,从而形成初步的感知,并通过教师的建构,在自我初步感知的基础之上产生感悟。

三、情境教学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要求

基于笔者在上文的分析,教师在大学语文的执教过程当中,不能够好高骛远,随意创设情境,要把握好情境的创设阶段与程度,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前提之下,逐步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理解文本的内容,在帮助学生在情感态度的“移情”与审美的提高之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要与文本内容的主题相统一

情境教学拥有着传统的宣讲式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在情感态度、学生主观能动性与联想想象能力方面的优势。但这种优势不能够过度地被利用,也不能过分地被夸大,因此,教师作为情境创设的主导者与教学的组织与执行者,要把握适度的原则。也就是,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不能够基于自己本身的目的,开发与随意加入自己本身对于文本不正确的理解,即不能够主观篡改与曲解文本本身的内容。如,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对于一些忧国忧民的作品就不能够品运用嬉笑怒骂、使人啼笑皆非的图片作为情境创设的导入,这样本身就不利于对于文本情境的创设,而对于类似于陶渊明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这些主题,运用沉重风格的音乐与视频也是无法引领学生进入真正情境的。因此,教师在运用相关音乐与视频进行情境创设时,要注意对于情境的还原,使之与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容主题相统一。

(二)创设情境要注意层次的丰富与多元

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当中大多数作品都是文学性比较强的作品,这种作品的内容不像是说明文、议论文这种文体,在主题的表达上比较单一,这种作品的主题通常表意比较丰富,因而其也比较适合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授。教师在执教过程当中,不能够仅仅关注作品主题的一个层面,要注意文本内容与主题的多元化,要注意不要仅仅创设一个或者一种情境,所创设的情境也不应该是单纯的或者较为具体的,教师应当认识到作品多元化与层次的丰富性,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对于自身前经验的联结,抒发出自己的胸怀。比如,教师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篇时,可以通过播放《红楼梦》电视剧中的这一片段,帮助学生了解与解读这一段的内容。教师在创设情境、让学生观看视频之前,可以提醒学生除了关注或带入林黛玉角色与视角的同时,还可以关注贾宝玉、贾母、王夫人、三春以及王熙凤这些人物,让学生融入到这个情境当中,通过对于不同人物心理与语言的感知,了解《红楼梦》这一伟大的文学作品在塑造人物以及语言上的亮点,从而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与审美素养。

四、情境教学法在大学语文教学当中的运用

(一)突出学生情境当中的主体地位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不再是教学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作为教学的参与者,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比如教师在讲授杨慎的《临江仙》时,可以让学生观看《三国演义》的片头曲,通过音乐的情境,实现课程的导入。其优势在于,音乐本身就具有其自身的魅力,其对于活跃课堂氛围、激活学生产生共鸣以及引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具有强大的优势。通过音乐的导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那种“大江东去”的魅力,了解英雄的豪情,在波涛汹涌的气势中,体会三国英雄的丰功伟绩和古人的精神。

(二)创设合作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是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教师在情境的创设当中要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通过创设情境,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帮助学生编辑与整理,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合作能力,陶冶其情操。比如教师在执教现代诗歌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学生合作诵读的方式,帮助学生进入到诗词的情境当中来,从而理解诗词本身的意境。如在执教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这种方法。现代诗歌在语文教学当中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情感,非常不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可以通过诵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这方面的感知能力。如,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导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让我们通过朗读的方式,与诗人一起领略康桥的美丽,体会诗人故地重游时的喜悦心情。然后让学生以合作朗读的方式,通过声音转化成图像,在感受诗歌语言魅力的同时,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自己放置于诗歌本身的情境当中。

参考文献

[1]刘莉.情境教学法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6):93-94.

[2]牛坤.迁移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5.

[3]翟淑英.情境教学法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2016(4):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