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老年骨折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护理干预对老年骨折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陈美莲刘雪辉黎慧

陈美莲刘雪辉黎慧(阳江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阳江529500)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骨折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老年骨折术后长时间卧床患者采取抬高患肢、从饮食、体位、术前宣教、术后加压包扎、应用消肿、主动及被动功能锻炼等多方面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观察采取措施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情况。结果通过采取系统的护理干预,未发生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有重要影响,有效降低老年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病率。

【关键词】护理干预骨折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5-0268-02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折术后长时间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因交通事故、运动损伤、老年病人、血脂异常人群不断增多,骨折发生随之增高。尤其是中老年下肢骨折及髋关节术后面临一个常见问题。骨科卧床病人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原因:①静脉回流缓慢:久病卧床,术中、术后以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可促成血栓形成。②静脉壁损伤:可激活血小板释放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物质,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凝集,粘附,形成血栓。③血栓高凝状态:手术及创伤刺激使血小板增高,粘附性强;造成的失血、脱水等致血液浓缩;另外病人本身常并发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使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因此对肢体肿胀患者进行有效护理干预,早期、快速消除手术后肢体肿胀,对促进骨折愈合和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意义[1]。为此我们对2011年8月至2013年3月住院的120例老年骨折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总体发病率,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科自2011年8月至2013年3月,有1例宫颈癌综合治疗后女性病人62岁,开放性踝关节骨折,行急诊内固定术,术后第5天患肢疼痛肿胀没有完全消退,患者出现肺栓塞而死亡,其伴随的疾病有高血压、肺心病。其余收治老年下肢骨折病人120例,男72例,女48例,其中股骨颈骨6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57例,年龄60岁~89岁,手术方法有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多枚加压螺钉固定、空心钉固定。采取系统的护理干预后,未发生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

1.2方法一旦发现病人有一侧肢体突然肿胀,沉重感,局部疼痛,皮温升高及时报告医生,以利早期诊断及早治疗。应注意观察病人双下肢疼痛的部位,肿胀程度,有无色泽改变及浅静脉怒张;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情况,肌肉有无压痛等,及时通知主治医师,预见性地从饮食、体位、功能锻炼等多方面采取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

2、结果

通过采取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未发生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

3、讨论

3.1术前宣教有利于患者更好配合术后治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往往是由于认识不足和缺乏必要的防治措施而导致的,因此对患者及家属进行DVT相关知识的宣教显得尤为重要,护士要耐心予以解释和心理疏导,让病人及家属对本病有足够的重视,灌输预防为主的理念,为后续开展的护理干预取得病人的配合打好基础。同时,告诉患者肢体血液循环的特点和肢体制动后血栓形成的可能性,鼓励患者术后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系统功能锻炼,使患者术后主动配合治疗及康复训练,有利于肿胀的消除[2-3]。临床上尤其老年人应根据心理特征、疾病特点及健康状况,进行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3.2术前护理

评估病人的全身情况和凝血功能,控制伴随疾病,分别行血压、血糖监测和心脑肺功能监护,劝导吸烟者戒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畅通,着重查凝血四项,血交叉,做好输血准备。耐心指导股四头肌锻炼及背伸、趾屈的训练方法。同时做好术区清洁备皮,保持备皮区域皮肤完整。

3.3术后护理

3.3.1体位术后抬高双下肢高于心脏平面20~30cm,可利静脉回流,膝关节屈曲15°,使髂骨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下肢静脉血栓好发部位在比目鱼肌静脉窦内,为防止小腿肌肉长时间受压,在足关节下方置4cm厚小沙袋,使小腿腹部离开床面,以利小腿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处于外展中立位,或者穿丁字鞋固定,避免在小腿下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必要时下肢穿医用弹力长袜。麻醉清醒后每2h翻身1次。使之重力有所倾斜,以改善受压侧肢体血液循环,既预防肺部感染,又可减轻下肢静脉压力,更利静脉回流,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规护理干预措施。

3.3.2保持引流管畅通术后创口内组织出血、体液渗出[4]。术后一般需放置引流管,护士要注意观察,保持有效引流。如引流液过少,病人主诉局部肿胀时,须及时查找原因,减少局部受压,以免影响静脉回流术后注意观察肢体肿胀程度、肤色、温度、浅静脉充盈情况。由于老年人反应能力低下,护士需做好交班记录,必要时测同一平面周径,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如出现肢体远端向近心端发展的凹陷性水肿并伴浅静脉充盈、皮肤青紫及潮红,多为静脉淤滞所至。

3.3.3用药观察与护理我科术后常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单位皮下注射,每日1次,持续7~14天,同时用丹参川芎注射液+5%葡萄注射液250ml或500ml静脉滴注7~14天。在使用抗凝药物期间,要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定期复查凝血功能。疼痛的护理:术后疼痛是应激反应的一个重要表现,减轻病人疼痛,有助于各项护理措施的落实,从而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可采用聊天、看报、听音乐等方法分散病人注意力,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痛剂或使用镇痛泵。

3.3.4肢体主动或被动活动骨科卧床病人自卧床之日起即开始有计划进行下肢按摩,由远端向近端,促进静脉回流;抬高患肢,鼓励病人尽早开始足趾的主动及被动活动和股四头肌的舒缩运动;多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动作;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逐渐增加肢体各个关节的活动范围及肌力锻炼;鼓励病人戒烟,避免尼古丁等刺激引起血管收缩和增加血液黏稠度。麻醉清醒后,可给被动肌肉按摩和患肢活动,促进静脉回流。术后第2d开始CPM被动锻炼,1-2min内完成1次屈伸活动,早期从小于30度的角度开始[5],30min/次,2次/d,根据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循序渐进增加锻炼角度。鼓励和协助病人在床上多翻身,逐渐由被动活动到主动活动。采用方法:患肢股四头肌每次收缩和舒张为一个单元,每次15单元~30单元,3-4次/d,做踝关节的背伸、屈跖运动时,要求以病人最大耐力维持,不引起疼痛为原则。两种方法交替采用,也可同时进行。另可辅助应用弹力袜,可有效促进下肢静脉回流,要注意不能在袜的近心端有弹力圈,以免近端压力太大,反而影响静脉回流,同时注意观察弹力袜松紧度。

3.3.5饮食护理给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多吃鲜蔬菜水果,多饮水,每日>2000ml,以稀释血液,促进血液循环,改变血液黏稠度。积极主动配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可改变血管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降低血液粘稠度。保持大便通畅:以免因用力排便而腹压增高,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未解大便,可给缓泻药。

4、小结

综上所述,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高位性并发症,其发生主要原因为凝血机制活化后所导致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淤滞和静脉膜损伤,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此过程中,护士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理论联系实际,不断积累经验,增强更新知识结构能力,更好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临床护理实践表明,积极、系统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骨科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总体发病率。

参考文献

[1]李俊海,黄炳生,王庆甫,等.中药消肿汤治疗四肢骨折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2006,25(12):739.

[2]李亚梅,胡玉杰,周凤吉.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J].吉林医学,2008,29(2):110-111.

[3]傅爱凤,祁丹红,杨清秀,等.护理干预对创伤骨科病人焦虑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03,1(4):6-8.

[4]孟令霞,吴红彦,李春燕.影响膝关节术后功能康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6):34-35.

[5]黄常娟,匡苏源.CPM装置在四肢骨关节内固定术后早期应用的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