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9-19
/ 3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孙萍

孙萍(西安市高新第三中学陕西西安710075)

【摘要】每逢课改就会对教育和从业者提出新一轮的挑战和更高层次的要求。做为一个新时代的创新教育者,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提升是关键。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一般说来,须经四个阶段:一、点状层次:准教师。二、线状层次:新教师。三、面状层次: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四、体状层次:学者型、专家型教师。

【关键词】创新与发展;从业者;提升;桃李芬芳

教育改革之路历来都会荆棘丛生、坎坷遍布。每次重大的改革都会给广大教师提出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目前,广大一线基础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形势是:新课程改革已犹如一阵强风席卷全国各地,并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那么怎样才能适应改革做一个新时代的创新教育者呢?那就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提升。

从教育发展的规律来看,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须经历四个阶段:一、点状层次:准教师。二、线状层次:新教师。三、面状层次: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四、体状层次: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因此,面对目前的这种现状,为全面、顺利地实施新课程改革,一线广大教师首先要做的一是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积极迎接挑战;二是要全面分析自身现状,把握切入点,找准突破口,下大力气,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顺利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目标。为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必须做到:

1.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力争站在课改的最前沿

新一轮课改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平台。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实际上是一种相互依托、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课程改革既依托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又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舞台,没有课程改革,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就难有实质性的突破和发展;没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课程改革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何抓住机遇,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加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有以下变化特征:

1.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核心特征)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从尊贵者、训导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

1.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1.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

2.学习新课程《纲要》理论,把握课改新动向

新课程《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7日))指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着眼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协调国家发展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同时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改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就对我们进行校本教研和教师的个性化专业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2.1学习教育最优化理论,优化教学策略。

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巴班斯基(苏联教育家、教学论专家)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任务、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作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的最大效果。

2.2学习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改变教学观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最早的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该理论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以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播者与灌输者。学习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2.3学习创新教育理论,争做创新型教师。

创新教育理论的核心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机构创新、思维创新、管理创新、教学内容和手段方法创新,以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创新人才为价值取向,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创新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因此就需要有大量的知识来支持。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一般都对未来充满憧憬,同时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他们在与周边世界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去探索。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在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思考。为此,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虽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回答学生所有提问,但是,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此外,信息时代的一个特点就是社会成员获得的信息渠道多元化、即时化。目前,由于卫星通讯、电视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教师在信息和知识占有上的优势已经不明显。许多新出现的事物,教师可能还不是很了解(如游戏厅、计算机网络操作技巧等)。所以,教师不应该像过去的教师爷那样摆出一副包打天下的样子。在当今时代,教师真正需要的是虚怀若谷的态度,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知识和经验方面的欠缺,要虚心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由此可见,只有具有终身学习、终身研究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学生。

2.4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新定位职业角色。

课程标准所渗透的另一新理念就是教师角色的重新界定。与这一理念一脉相承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Maslow)和罗杰斯(C.Rogers)也同样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至于应当如何学习则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此理论能得出的结论是:新时代的英语教师的标准应是:1)掌握和驾驭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2)适应教育改革的理想模型。

3.加强实践探究,提升语言文化素养,为课改苦练内功.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职业要求是多维立体的.长期以来,一个一直被忽视的问题是教师的基本功问题.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希望学生达到的教育目标,教师自己是不是真的已经做得很好了?与原有的英语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对交际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用以上技能目标逐项对照,考核,未必现有所有英语教师都能顺利过关.这些目标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能很好地做到,教学效果就很难有保证.由于种种原因,有时候我们的教师知识面太具体,视野不开阔,认知观念陈旧,对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生事物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资料表明:近60%的教师与同事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基础知识与技能,约50%的教育与同事谈论最多的话题是解题技巧;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只有10%左右的教师与同事谈论个性发展、情感态度。这也表明,广大教师对课程目标的关注焦点只是基础知识与技能,与此同时却缺乏多维的英语语言教学文化氛围。所以,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每个教师首先应从知识和技能方面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切实加强语言文化修养,给学生做出好的榜样。

4.加强日常行为修养,争做课改的典范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它能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它还能督促学生构建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为此,教师就要率先垂范,加强自身日常行为修养,争做课改的典范。具体做法:

4.1激发自身兴趣,不断进行教学深层次思索,同时还要有坚定信念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提升新课程理念。

在着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之前,教师应该首先反思一下自己对教学工作和教学对象的兴趣和信心:是否热爱自己的工作?是否热爱从事的专业?是否发自内心的热爱学生?是否心情愉悦的去上好每一节课?是否经常性地进行课后反思?是否能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回答,可以反映出教师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观。但最重要的却是会对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造成不同潜移默化的影响。

4.2保持积极情感,坚持乐观态度。

新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教师自己首先要有积极的情感。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教师对人生、对社会、对工作、对学校、对他人的一般认识和态度,都会在不知不觉中传达给学生,并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一个教自己的心理世界是灰暗或是扭曲的,这样的教师即使主观上再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也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3发扬团队精神,增强合作意识。

能顺应课改潮流的教师会注意处理好以下的四种关系:一是能与同事积极合作的共赢心态,在促进同事间既竞争又合作共进的良好关系的形成,养成经常互相听课评课、研究切磋、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等诸多方面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其最终的延伸形式就是有丰富的对外交流。二是与领导合作能主动承担工作、及时沟通、主动参与并对学校发展和教学工作提出建设性建议和意见,而不是简单的执行命令、完成任务。三是与学生合作会调整传统的师生关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居高临下;共建民主大家庭,不是一言堂;做学生的朋友,而不是权威的代言人。四是与家长合作有为家长、学生服务意识,乐于发扬奉献精神,并自觉杜绝索取风气;提倡平等共建意识,从而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的共赢。

5.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

新课程《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与此相适应的是,21世纪的校园将是以网络控制中心、教师办公备课系统、电子资料库、多媒体报告厅、教学软件制作中心、富有时代特色的虚拟时空的教学手段已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教师应该掌握现代教学技术,应与时俱进,努力做新型教师。

6.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增强自身发展

终身学习首先教师应从自身做起不间断地实践、反思、学习、提高。教学内容、学方法缺乏多样性的教师很难适应、满足学生的需要。随着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教师的行业准入门槛也会相应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时时更新学科知识,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教学目标和学生需要的新变化。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也有这样一层含义。合格教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

总之,教师职业与其他比较,更具发展性、延展性和创新性。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也应适应时代和教育对象的变化,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探究中寻找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与时俱进、不断提升的终极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7日)马斯洛Maslow)和罗杰斯《现代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