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观察

孙丽琼

(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科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目的:研究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儿科2015年2月—2016年8月收治的11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与B组各58例,A组采取静脉滴注阿奇霉素,B组采取口服阿奇霉素,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过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情况看出,随访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发热、过敏性皮疹以及休克等,其中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B组无明显差别,结果无统计学意义(χ2=0.298,0.500,0.642,1.735,P>0.05)。结论:儿科临床应用中采取不同方式服用阿奇霉素均会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进行预防,保障患儿身心安全,具有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疗效观察;不良反应;阿奇霉素;儿科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6-0230-02

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谱范围较广,且抗菌效果强。临床上通常将红霉素与阿奇霉素进行比较,发现后者效果更好,不良反应较少,被广泛应用于儿科临床[1]。在儿科中采取红霉素进行治疗,可能延长病情,使患儿胃肠道无法适应,极易造成反复发作现象,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根据相关报道显示[2],随着阿奇霉素日趋广泛,儿科患儿不良反应也日趋增长。除了常见的胃肠道不适以及发热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安全。因此我院展开研究,选择儿科2015年2月—2016年8月收治的11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儿科2015年2月—2016年8月收治的11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与B组各58例。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其中A组男28例,女30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8.2±2.5)岁,病程8~27日,平均病程(13.5±4.2)日;B组男27例,女31例,年龄2~11岁,平均年龄(7.5±2.3)岁,病程9~29日,平均病程(14.7±4.5)日。比较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以及病程均无明显差别(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A组:采取武汉华龙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阿奇霉素注射液(0.25g,国药准字H20065083),按照10mg~0.5g/日剂量进行静脉注射;B组采取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阿奇霉素(0.25g,国药准字H20000477),按照0.25~0.5g剂量进行口服,每日1~2次。所有患儿连续治疗七日。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随访中发现患儿出现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发热、过敏性皮疹以及休克等,其中A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与B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讨论

近几年,我国小儿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日趋增长,受到医疗界相关人士广泛关注。临床上肺炎链球菌属于常见病原菌,可采取大环内脂类抗生素进行治疗,虽然取得过一定应用价值,但随着耐药菌株不断产生,红霉素治疗效果已经无法满足临床需求,用药后患儿胃肠道反应较为强烈,且静脉滴注时可能牵连局部皮肤受刺激,长期治疗造成患儿肝肾功能障碍,直接降低其耐受能力,影响患儿生长发育[3-4]。

阿奇霉素在临床上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具有起效快、药效明显等特点,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谱范围较广,进入机体后可迅速被吸收,被体内吞噬细胞占据后,将药效直接作用于病灶,并在人体组织或者细胞内保持较高浓度。且半衰期较长,患儿可长期使用。但其导致的不良反应日趋增长,儿科临床发现在使用过程中极易出现胃肠道不适、发热、过敏性皮疹以及休克等,且发生频率较高于成人,可能与患儿肝肾功能以及免疫功能发育不全有关[5]。结合本文研究结果看出,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B组无明显差别(P>0.05),说明阿奇霉素采取静滴或者口服方式均会产生一定不良反应,若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可有效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包括:(1)患儿不良反应中胃肠道反应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以及胃痛等,严重者可能出现抽搐。医护人员一旦发现患儿出现上述症状需立即停止用药,待症状缓解后采取缓慢静滴方式继续给药。(2)部分患儿用药前体温无上升趋势,但用药后发现其体温逐渐升高,并伴有面色潮红、哭闹不止以及烦躁等症状。若立即停药后患儿体温可逐渐恢复正常,同时应采取有效降温处理。(3)患儿服用阿奇霉素后,上肢以及躯干可能出现皮疹,伴有不同程度瘙痒等。停药后发现皮疹消退,但色素沉积较深,可能留有痕迹。(4)过敏性休克在临床上较为罕见,主要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呼吸困难、抽搐以及昏迷等。若患儿出现以上症状后应立即停药,并采取有效抢救,缓解患儿相关症状,避免病情恶化。

综上所述,阿奇霉素不同治疗方式在儿科临床应用中均存在一定不良反应,应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保障患儿用药安全,具有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长江.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4):144-145.

[2]吴丽杰.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中应用时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7):123-125.

[3]卜晓珍,薛峰.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与药学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6,14(1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