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七式拳的起源与技术动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论七式拳的起源与技术动作

蒋芳芳

(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七式拳又称汤瓶拳,流传于河南回族教门中,是回族独有的拳种,历来密不外传,是一个极其保守的拳种。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观察法等手段,深入学习研究了七式拳的拳法内容和功效,详细了解并整合了七式拳的历史渊源、七式拳的发展、以及七式拳发展和传承中的重要人物。此拳动作简单,出功快,实用性强,效果明显直接,基本保留了古朴的练法。由于其传承严格,未被后人添加过多花枝,望有更多武术爱好者能发现此拳,继承此拳,弘扬此优秀拳种。

关键词:七式拳;内容功效;发展;传承

1前言

一直以来,在中原地区的回教中有一种说法,称回族有三件宝,不轻易示人。心意拳、查拳、七式拳。心意一门,现在嗤声海内外,不多言;查拳更是闻名于天下,为国家规定竞赛长拳之蓝本,武林人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对于七式拳,很多人都不太了解,甚至对此拳种闻所未闻。七式拳是回族独有的拳种,历来密不外传,外人很少能见到。此拳在河南回教的大清真寺里流传,是一个极其保守的拳种,在当地有一种说法:练过查拳心意拳的不一定会七式拳,但会七式拳的一定练过查拳、心意拳。这个拳被称为是出劲力的拳种,有了这个拳做基础,才能更好的体验到心意拳跟查拳的味道,没有七式拳出来的劲力,就很难领会到心意拳和查拳的魅力,犹如木无根、水无源。所以这三个拳是相互关联的,故教门中人对其极为重视与保守。汤瓶七式拳是由回族人独创,并在广大穆斯林中广泛传承300多年。此拳起源于开封朱仙镇,并在清代中、后期在河南广泛传播,后称七式门,主要以步控、短打、顾截为主,被誉为中原“第二大狠拳”。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七式拳的传承与技术特点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由于有关七式拳的研究文献和研究成果缺乏,本文仅通过网络对相关信息和资料进行收集整合,奠定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2.2.2访谈法

笔者于2016年3月至5月期间,在浙江省嘉兴市向七式拳传人沈锦康进行访谈学习。沈师父向笔者传授了七式拳的崩、撕、扫、提、抓、拨浪鼓功法,并详细介绍了七式拳的历史发展渊源。

3结果与分析

3.1.1七式拳的功法内容及功效

在回族穆斯林中,习武强身是件圣行,在回族中历来重视身体的健康,所以练武在回族中也是较为普遍。从古至今,回族的武术名家代不乏人,中国的许多清真寺里也都设有习武场,有的阿訇本身就是文武双全,每天做完礼拜后大家都聚在一起习武健身,因此,今天不少清真寺经常在开斋节、古尔邦节期间举行武术比赛或者表演活动,这都表明回族武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回族武术的种类很多,都蕴含着独具伊斯兰特色的生活习惯,比如祈祷以及洗小净的动作等,文化如此,那么武术也肯定少不了伊斯兰文化的内容在里面,回族七式拳更是如此。七式拳,从起式到收式,自始至终汤瓶式贯穿其中。什么是汤瓶式?两腿成外撑马步站立,一手做阳掌向左前探出,形如壶嘴,另一手反向后拉收于肋下,形如壶把,周身一体宛若伊斯兰净身所用之汤瓶壶。这是此拳的一大特点,拳脚中蕴含着伊斯兰文化,不单有民族气息,也有助于非穆斯林更加直观地了解、接触回族的文化风情。本章笔者将七式拳的内容整理出来,然后对接触到的七式拳的功法与特点做一个简单描述。

七式拳功法内容如下:

一、七式:劈式、抹手式、旱油船式、辘轳式、兽头式、夜行犁式、插花式

二、拳、械套路:十三式、泰山游四门、六路钻、三路炮、二十四拱手、十八枪、三十六枪、单刀破枪、刀砌片、二十四截刀

三、功法练习:殳、抓鐔、软沙掌、沙包、搓功、鼎功、洗功、睡功、三分练、七分搓。

现流传的七式拳内容:崩、撕、扫、抓、提、拨浪鼓。七式门练功不用“练”字,而用“盘”。根据人体不同的关节,都有相应的式子去专门“盘”,直到将周身所有关节盘的开发的差不多了至灵便活脱,才算打好基础,如此每打出一拳便会发出轰鸣声。此声音并非关节脆响,而是关节腔内肌腱伸缩开合,带动关节骨震动时相互碰撞的声音。早期习武师父坐在房外,徒弟在把式房里练拳,不需用眼看,只听徒弟练拳的声音就能判断其对错,所以可以说在七式门里,发力的声音是检验功夫的一个标准,这也是七式拳的一个特色,一大亮点。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七式拳,是中华武术中一朵奇葩,是一个训练科学、传承保留较好的一门优秀拳种,此拳是笔者2016年期间接触到的,当时遇到了沈锦康先生的徒弟陆建明,被其惊人的速度与周身弹簧般的劲力以及对武学的理论所折服,而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拳种大多鱼龙混杂,被假大师传的已经神乎其神,面目全非,真正掌握其真髓的人少之又少,但七式拳可能是以往传承极其保守的原因,所以传下的东西真,笔者也拜访了本门七式拳的其他几位前辈,如上海的李传乡先生等,都是出手干净,劲力通达,深受七式拳的影响。所以此拳是一个非常好非常“干净”的拳种。

4.2建议

继承精髓,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在当今传统武术界,师父学识有限,想把东西传给徒弟,但由于传承过程中保守等诸多因素,导致很多东西没能真正的继承下来,导致了现在武术的一个最大问题,惊险不如杂技,好看不如唱戏,实战不如拳击。很多民间老师父否认现代搏击,我觉得武术现在是练打脱节,磨刀不误砍柴工,需同时进行才行,把养生的体系明确出来,打养结合,一目了然,这样才能与现代新事物所结合。无论是功法、技击、传承等,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拳种,然后相互之间进行交流,这样便可以把老祖宗的东西挖掘出来,整理出来,检验出来,从而继承弘扬出去。

参考文献

[1]王宏军.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传统武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D].武汉体育学院,2007.

[2]李宁.中国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3]朱琳.浅论我国传统武术的法律保护[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0,01:13-15.

[4]洪浩,胡继云.文化安全: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的新视阈[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06:53-58.

作者简介:蒋芳芳(1991年3月—),河北沧州人,女,汉族,教育学硕士,现任职于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为武术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