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1

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

罗君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第五小学校036013

摘要:任何学科都要培养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但是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维的直接显示和思维的外化形式,一切学科培养思维能力都要以语言为载体。因此,思维能力培养是语文课程最根本的任务,也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能力核心素养

思维发展力已日趋成为世界教育的共同追求。我国语文教育界越来越关注思维发展力,有学者提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一条最重要的认知规律,一个人思维的形成、思想的成长、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作为支撑,语文课堂承担着教会学生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使命,更是与逻辑密不可分。”“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批判力,让学生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关注求异思维,促进认知拓进

学习的发生是指在学生已有基础上向未知领域的拓进。这里的已有基础是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学习策略、情感体悟等各方面的现实基础。以《天游峰的扫路人》为例,这是一篇写人的散文,学生有阅读这类散文的初步基础,从阅读策略上来看知道可以通过听其言、看其貌、观其行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写作策略上看,学生也有过多次写人习作的练习,知道写人要通过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去描写一个人,知道要通过事例去刻画人,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教学内容的定位较浅,学生的思维没有进一层的深入,学习的有效度是不够的。

二、引发批判思维,强化学习效果

学会学习、实践创新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学习效果大大得到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延展学生的学习过程,少分析,多实践,通过一个个“学的活动”去调动孩子们全部感官,将思维引向深入,增强思维的获得感。

例如,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发现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认为现在的城市生活充满雾霾,食品有污染的也很多,像老人那样留在天游峰是理所当然。很显然这样认识扫路人是不够全面的,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认知上就出现了偏差。于是我就让学生以自己城里的生活视角来看老人的生活,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把老人现在拥有的和没有的列出清单。很快,纸上出现了“拥有:清新的空气、雪花泉的水、自己种的大米和蔬菜、花鸟作伴”“没有:电视、电脑、商场、电影院、子女在身边、好的居住条件”,再进一步讨论,学生又得出了:“有雪花泉的水要自己去挑,大米和蔬菜要自己去种,有花鸟作伴可能同时也有蚊虫叮咬,有宁静安逸也可能感觉孤独寂寞。”学生很自然地就明白了老人真正拥有的是知足常乐、豁达开朗的性格。

在这个学习活动中,学生善于表达,乐于抒情。因为整个学习活动让学生的思维有了收获,虽然很简单,但是学生有了对自己的思维自我否定、自我提升的过程,有了充分表达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这一过程,不需要教师从中卖力地讲解,只需启发思考的角度,让孩子自己去明白之前想得不够完善的地方。

三、训练逻辑思维,建构知识路径

卢梭曾说过:“我们在路上不是像驿夫那样追赶路程,而是像旅行家似的沿途观赏。我们心中不只是想到一个起点和终点,而且还想到起点和终点之间相隔的距离。”中间的距离就是学生需要经历的沿途风景,在这段历程中教师要致力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思维方式的改变,让学生经历发现,形成清晰的知识图式。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中感悟扫路人“享受工作”的心态,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而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台阶是否真的累,学生的理解出现了分歧,笔者敏锐地捕捉到这是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触点。于是就根据学生的观点将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从文中找根据进行辩论。认为老人应该累的学生,不仅从文中找出了形容峰高、峰险的句子,还找出了作者和游人的表现来加以说明;而认为老人不累的学生则找出了扫路人“轻轻松松”“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的内容来说明,并且说老人因为天天扫身体得到了锻炼,已经适应了扫路生活。而随着这辩论不断地深入,学生也明白了老人感觉不累的原因,还在于他喜爱这份工作,在老人眼里这是工作又是一种享受。最终得出了:“决定一个人是否真正累的是一个人的心态。”

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每找到书上的句子证明老人应该累,老师引导进行朗读,同时引读老人说自己“不累”的句子进行比较,思维不断深入,在寻找论据支持自己论点的过程中,思维的逻辑性不断地得到了增强。同时,对如何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深入地认识文本中的人物有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学中,探究语言作品的语言形式的过程,具有极强的理性化和逻辑化的特性,这有利于学生多种思维结构的合成。在这个学习环节中,教师说得很少,主要是学生自己的阅读表达,教学从“讲述”走向“探究”,知识由“传递”走向“创生”。“为什么写扫路人,要花这么多笔墨写天游峰呢?”很自然地把情感的人文表达转向了文章的写作方法,学生思维的交接点得到融合和延伸,语用技能得到了提升。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实践能力。而要在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就需要思维的发展,思维力是发展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