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管应用右美托咪定对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骶管应用右美托咪定对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影响分析

邵宗平祝晓娟

(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新疆喀什844000)

【摘要】目的:探讨骶管应用右美托咪定对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影响。方法:在医院2016年0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诊治的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小儿中抽取90例作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对照组(n=45)采用丙泊酚麻醉,研究组(n=45)采用右美托咪定麻醉,就2组患儿苏醒期躁动情况及苏醒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研究组患儿的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是4.44%,同对照组患儿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17.78%相比较低(P<0.05);(2)研究组平均苏醒时间是(18.72±2.94)min,较对照组平均苏醒时间(28.86±3.81)min短(P<0.05)。结论:骶管应用右美托咪定可降低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促使其早期苏醒。

【关键词】骶管;右美托咪定;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4-0098-02

本研究为明确骶管应用右美托咪定对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影响,对一组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小儿应用右美托咪定进行麻醉,而对另一组患儿应用丙泊酚麻醉,现报道2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苏醒时间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患儿共9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对照组,均45例,其收治时间:2016年01月至2017年12月。其中,研究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为6个月~11岁,平均年龄为(6.28±1.72)岁;体重是9~26kg,平均体重是(17.72±3.72)kg;对照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为6个月~10岁,平均年龄为(6.46±1.51)岁;体重是9~27kg,平均体重是(17.86±3.04)kg;两组小儿的体重、性别以及年龄等基线资料的统计学对比结果提示其无差异(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经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1]分级为I~II级;②家长知情同意。

(2)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遗传代谢系统疾病、肝肾功能障碍者;②对局部麻醉药物过敏者;③过度肥胖、发育迟缓、智力障碍者;③合并先天性疾病者、骶管闭合或者脊柱疾病者。

1.3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术前均禁食6h、禁饮4h,常规静脉注射0.01mg/kg长托宁,进入麻醉室后开放静脉,使用多功能监测仪,使用脑电意识深度监测仪,检测麻醉深度。以静脉注射2mg/kg丙泊酚、吸入8%七氟醚、6L/min氧流量进行麻醉诱导,2min后置入2号喉罩,连接麻醉机。使用22G静脉留置针实施骶管穿刺,注入1ml/kg的0.25%左旋布比卡因,以2~3%七氟醚持续吸入进行麻醉维持。

研究组取0.5μg/kg右美托咪定稀释为15ml,并在10min后输完,术毕即可停止吸入七氟醚,氧流量调节到6L/min,患儿恢复自主呼吸后拔出喉罩;对照组取1mg/kg丙泊酚进行静脉注射,术毕后操作同研究组。

1.4观察指标

(1)统计两组患儿的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躁动标准:烦躁、呻吟,不容易安静,或有喊叫、定向障碍。

(2)统计两组患儿苏醒时间。

1.5统计学方法

将此次研究所得数据输入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使用均数±标准差(x-±s)、例数(n)表示,计量资料与组间率(%)对比则实行t检验、χ2检验;若存在统计学差异,则以P<0.05描述。

2.结果

2.1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研究组患儿的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是4.44%,低于对照组的17.78%(P<0.05),详见表。

2.2苏醒时间

研究组平均苏醒时间是(18.72±2.94)min,对照组平均苏醒时间是(28.86±3.81)min,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14.134,P=0.000)。

3.讨论

小儿体弱,免疫系统等尚未发育成熟,对麻醉有效性、安全性较高,经骶管阻滞进行全身麻醉时,应选取恰当的麻醉药物,以减少其麻醉苏醒期的躁动情况[2]。七氟醚作为小儿麻醉中常用药品,有肝肾毒性小、可控性强等优势,但用于小儿麻醉苏醒期的躁动发生率较高,影响小儿麻醉效果[3]。右美托咪定有镇痛、催眠、镇静等作用可自然唤醒小儿[4],但该药品对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尚待进一步分析。

右美托咪定作为一种新型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是美国食品与药物监督管理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批准的用于成人重症监护病房中24h内镇痛、镇静中的麻醉药品,并在2009年在国内上市[5],因上市比较晚,无小儿使用剂量、使用方法方面的明确指导,当前已经有用于婴儿、儿童麻醉中的报道,取得良好麻醉效果,但缺乏足够实验依据。经分析,右美托咪定可通过作用于人体内蓝斑核实现镇静、催眠目标,具体作用机制如下:通过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细胞超极化作用进行介导,产生一种剂量依赖性的抗焦虑、镇痛、镇静功效,且呼吸抑制比较轻微,无严重不良反应。同时,椎管中使用右美托咪定也有相应作用。因此,经骶管阻滞进行全身麻醉,可在患儿椎管中发挥类似局部麻醉药物的作用,并能延长患者局部麻醉药物的作用时间。结果提示,研究组患儿的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较低,苏醒时间较短,同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证明了骶管应用右美托咪定对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小儿经骶管阻滞进行全身麻醉时使用右美托咪定,可降低其苏醒期的躁动发生率,并缩短苏醒时间,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潘永英,陈柳妹,田航,等.右美托咪定对预防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的作用[J].广东医学,2013,34(4):623-625.

[2]于威威,赵平.右美托咪定用于预防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应用进展[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16(5):432-434.

[3]桂雪梅,温蓓蓓.右美托咪定对预防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的作用[J].当代医学,2016,22(23):117-118.

[4]姬美华.右美托咪啶在预防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4):57-58.

[5]林峰,狄华君,项海飞,等.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滴鼻预防小儿七氟烷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观察[J].浙江创伤外科,2017,22(3):59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