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运动员文化水平滞后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对运动员文化水平滞后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李衡

李衡(天津体育学院天津301617)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竞技运动员文化教育滞后现象原因和关键因素进行梳理、整理。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重训练轻教育,运动员文化知识水平严重滞后于竞技能力水平,造成运动员的发展及成才的重大阻碍,不利于运动员个人未来的发展。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并分析形成运动员文化水平滞后主要的原因,为当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培养给予启示。

关键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文化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4-0127-01

1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文化教育培养现状

1.1竞技体育育人环境的不完整

我国举国体制下形成的“三级训练网”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基本是全封闭的培养机制,脱离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运动员青少年时期,文化教育成长重要阶段,缺失完整的育人环境。这种全封闭“圈养式”培养模式违背了青少年成长与接受教育规律,缺少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的育人环境,容易造成运动员心智发展的的不健全。

1.2培养理念陈旧滞后

在“唯金牌论”“人海战术”与“高强度训练”传统训练的理念的基础之上,粗放式“急功近利”的培养方式,在后备人才培养阶段只重视竞技能力而忽视文化教育。相比较西方的训练观,体育首先是快乐的源泉,学习和训练同样重要;我国的训练讲究拼搏、隐忍、坚持,甚至造成运动员思想的“异化”现象。在“封闭式”的训练环境下,教练员只注重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忽视了其文化教育的滞后性;对于管理者,更是唯成绩为唯一的政绩观念,对文化教育的不重视性及师资配备的不完整漠不关心;长久以来的“竞技能力好,一切都好”的不完整价值观,充斥于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运动员之间,形成了不正确的认知价值观。

1.3体教结合却各自为政

为了维护各自系统的利益,体育体系垄断了人力资源、竞赛资源、经费资源等;教育系统则垄断了一切教育资源等等。在体制的改革方面,既得利益者设置着各种障碍,因而体教结合难以有效推进。从教育系统把体育割裂出来,体育系统不讲教育,教育系统不谈体育,造成在校青少年学生体质素质严重下降,而竞技体育运动员文化素质严重滞后于其竞技能力的发展。

1.4文化水平滞后的主要相关因素

①在运动员青少年训练时期,基层教练员大都是由高水平运动员直接转岗的,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对文化教育态度并不重视,直接影响了青少年运动员对文化教育学习的认知;②长期以来“唯金牌论”思想使运动员自身对文化知识的学习认知存在误区,有调查统计显示,青少年后备人才对训练和学习谁更重要,仅有不到两成认为学习重要;③训练安排不够科学化,在青少年时期为了追求竞技能力的增长,长期以来都是建立在“高强度”训练下,占用了大量的时间,透支了体力,不仅造成运动生涯短暂也造成因身心疲劳而难以有效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④脱离学校的教育环境,加上运动员自身文化基础差、对上课不感兴趣、积极主动性差、自身难以做到有效管理。⑤在运动员后期发展,学习意识差,缺乏自我教育和接受再教育的动机和自信心。

1.5美国、英国对体育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培养启示

以学校、运动协会、俱乐部等民间体育组织为主,文化教育重视程度等同于运动训练;美国通过学业设置门槛把学业差的运动员排除以外;积极推动运动健康安全研究,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法律条约,引入伤病、残保险的保驾护航,促进个人和职业发展,提高学生运动员幸福感;完善的各级奖学金制度和专项拨款缓解运动员经济压力,提高学习积极性,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学习时间缓解学训矛盾,在学训矛盾尖锐时,把学业成绩放在第一位,体现了美国后备人才培养价值取向。

英国在后备人才文化教育重视程度等同于训练;在资金支持上设置“青少年体育基金会”全部用于资助中小学体育课程,我国几乎没有。学校体育是英国和美国重要的后备人才基地,不仅为后备人才的选拔提供了广泛的可选择数量,同时学校的文化教育环境和人文素质教育,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提供良好的智力教育的条件,促进了后备人才的全面发展。很好的解决了在学训矛盾的突出和运动员文化水平的滞后问题。同时也体现了,国外对人才评价的价值标准和多元性。我国之所以体教结合难以很好的推进,其中,对人才评价体系中,不认为体育是人才评价标准和选拔准则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总结

通过从育人环境、培养理念、体教结合模式和文化教育主要相关因素来分析,解读竞技体育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滞后现象,须从育人环境和培养理念做出更正;体教结合培养没有做到打破壁垒,互相渗透并真正结合,打破体教系统限制,需要进一步的推进体制改革;梳理运动员文化水平滞后主要相关因素,整理并分析,为当下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给予启示。

参考文献

[1]张帆,王长生,王竹影.新常态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建构[J].体育文化导刊,2017(08):61-66.

[2]张玲玲.新常态下对“体教结合”的几点思考[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SportScienceSociety).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SportScienceSociety):,2015:2.

[3]虞重干郭修金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理念的重构上海体育学院学报[J],2007.31(32):55-59.

[4]马志和.国外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共性经验及其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vol.29(l):18一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