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的相关因素与孕期保健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2

早产的相关因素与孕期保健策略

秦艺畅

秦艺畅

(四川省成都锦江区妇幼保健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早产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新生儿带来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孕期保健策略。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治疗的68例早产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的对全部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发生早产的原因进行探讨。结果:早产的相关因素主要为多胎妊娠、胎位不正、胎膜早破、妊高征与前置胎盘等,胎膜早破产生的影响最大(39.7%)。两组孕妇中,早产组的剖宫产率明显的低于非早产组(P<0.05)。同时,早产组的新生儿死亡率与死产率明显的高于非早产组(P<0.05)。结论:早产往往是多种因素作用导致的结果,由此加强自我监护,确保孕期保健,避免胎膜早破具备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有效的降低早产的发生率,并有效的使围产儿死亡率得到降低。

【关键词】早产;因素;孕期保健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9-0201-02

早产主要指的是在怀孕28周-36周+6出现的分娩者,是一种围生医学中较为常见、关键与复杂的妊娠并发症。因此过早分娩,导致新生儿各器官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发育,而抗感染与体温调节的能力也比较差,具备着非常弱的体外生活能力,所以早产儿的死亡率远远的高于足月儿。同时,早产儿需要接受近期治疗与远期治疗,由此带来的昂贵医疗费用将会对其生活质量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应该及时的对早产相关因素实施分析,并及时的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本研究中主要探讨分析了早产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新生儿带来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孕期保健策略,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治疗的68例早产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的对全部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其中双胎3例,单胎65例,经产妇13例,初产妇55例;年龄为20~41岁,平均为(28.1±2.1)岁;其中孕周为33周~37周的产妇为49例,而孕周为28周~32周的产妇为19例。选取同期收治治疗的68例非早产孕妇,其中双胎5例,单胎63例,经产妇12例,初产妇56例;年龄为19~40岁,平均为(27.6±2.2)岁。

1.2方法

根据早产范畴(主要指孕周为28-37周分娩)与围产期I标准(出生体重达到1000克或者孕满28周的死产、死胎与出生一周内死亡的新生儿)对68例早产实施了早产的相关因素与围产儿情况讨论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观察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68例早产的相关因素

早产的相关因素主要为多胎妊娠、胎位不正、胎膜早破、妊高征与前置胎盘等,其中,胎膜早破产生的影响最大,其占据比例为39.7%。详情见下表1。

表168例早产的相关因素

3.讨论

3.1做好保健知识宣教与早孕登记

门诊保健医生应该确保早孕检查与早孕登记工作,如果发现孕妇存在早产因素,应做好专案管理,避免以及消除妊娠期存在的将会发生早产的相关诱因。尽可能的动员孕妇积极的加入到相关学习中,从而充分的对孕期保健知识与自我监护知识进行掌握。本组研究结果表明,早产者有39.7%是由于胎膜早破导致的。所以,避免胎盘早破是减少早产的重点。相关报道指出,胎膜感染是引发胎膜早破的关键因素,因此,妊娠期应定期的进行宫颈分泌物与引道分泌物检测,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对合并感染的孕妇进行治疗。此外,妊娠晚期应避免发生过分精神紧张与重体力劳动等情况。

3.2做好定期检查

产前检查是确保孕期保健的关键环节,对于存在早产危险因素的孕妇而言,应该根据相关规定而增加产检次数,由此便于及时的发现相关并发症,一旦发现存在先兆早产的症状,则应该立刻住院观察,避免先兆早产逐渐的发展成为早产,从而有效的使早产发生率得到降低。

3.3加强孕期营养保健

利用宣传资料、讲座与学习班等宣传形式将孕期营养知识介绍给孕妇,确保孕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防止存在偏食的情况,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尽量多的摄入含有丰富铁、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A与钙的食品。

3.4加强早产儿的喂养质量与护理质量

早产儿往往是低体重儿,由此一定要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喂养质量与护理质量,并使新生儿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水平得到提升,从而有效的是死亡率得到降低。

4.结语

综上所述,早产往往是多种因素作用导致的结果,由此加强自我监护,确保孕期保健,避免胎膜早破具备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有效的降低早产的发生率,并有效的使围产儿死亡率得到降低。

【参考文献】

[1]齐璇,辛晓燕,陈必良,早产的病因与围产儿结果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2(12):95-99.

[2]何克茜,黄玉英,曾华.85例早产儿围产期高危因素及并发症分析[J].华夏医学,2011,25(16):121-125.

[3]陈倩,陈昭,董悦.先兆子痫致早产在单-双胎妊娠中的母儿结局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3,17(26):83-86.

[4]余艳红,朱宇,万淑梅,沈立勇,张莉英.≤34周早产剖宫产69例分析及近远期并发症随访[J].广东医学,2014,15(11)∶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