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效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效率

邓建中

邓建中(甘肃省武山县第二高级中学甘肃武山741300)

摘要: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作为一门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特殊学科,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开展高中的历史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成为了人们倍加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中学历史兴趣知识体系活动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06-111-01

历史是过去和现实在永无休止地对话,是过去和现在有某种深刻联系的一门学科。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需要“以史为鉴”、“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使“前车之覆”成为“后车之鉴”。借鉴历史的经验,可以提高人们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科学地预见未来的能力。本文从兴趣,知识体系等方面探讨中学历史教育。

一、平时多积累历史史料,提高学生兴趣。

有句话很有道理: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历史老师视野要开阔,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要广泛涉猎。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跟什么都沾上边。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只是一味地讲纯理论的东西,就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听了也会感到没趣。在课堂上,偶尔“天马行空”,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助于他们了解历史的“课外话题”,常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甚至着迷,这既能增长他们的见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又能增加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构建知识网络结构,让学生融汇知识体系

多媒体的出现,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很大的跨度,这个跨度是指教师在讲授某一内容时,知识点不会被局限在本节课的教学要点之内,它可以打破一节课的束缚,实现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融汇,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教学方法有它独特的好处,易于让学生回忆起前面所学的知识,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另外,还可以实现不同章节之间内容的对比,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找出他们之间的异同点,以此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实现知识的系统化,使一章的知识点处于一个网络结构中,教师只要提到任意一个知识点,然后根据该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最终展现出整章的知识结构。

三、创新教学方法

现在虽然都倡导素质教育,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仍未有多大变化。这让学生早已厌卷了,历史学科在中学教学中的附属地位更令学生不爱学。如何实现现代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更是难上加难,大环境暂时无法改变,只好自身去作努力了。

1、确定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旧的教学观,将教师视为知识的传递者、能力的培养者、思想认识的教育者。在这种观念下,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或是缺乏设计,或是停留在一问一答浅层次的认知活动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化,也造成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历史课上,教师以自己为中心,讲述时间过长,学生主要是听教师讲,处在被动地位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地存在。其结果是,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真正提高。

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就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程。认识主体,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认识主体还要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旧观念,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删繁就简,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尊重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发展主体,探索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

2、打破“权威”的信仰,树立“信仰”的权威,宽容“异端”的声音。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来说,教师、教材、学习辅导材料等是“权威”,这些“权威”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权威”不等于“真理”,总要受到时代或个人认识的局限。因此,要坚持“信仰”,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物。“当仁,不让于师”,对一些问题大胆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之间交流探讨获得“真理”。

随着历史学科研究的不断突破和创新,使历史教材的滞后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点和结论,已经明显的过时了,甚至被证明是错误的。学生在学习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事物、判断历史结论,大胆地对教材的某些观点结论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并引用史实加以论证或驳斥,不能盲从“权威”。

因此,对于学生的“异端”声音,言之有理的,历史教师就要多鼓励和表扬,千万不可按“常理”一棍子将其打死。对于“异端”的声音要以宽容来对待。为了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不妨多听听“异端”的声音。

四、着眼长期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的模式,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但是,在以往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很多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老师教给的课题,而且学生之间对工作的分配互相推诿,有的甚至由老师动手制作,致使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所以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研究性学习的同时,教师也要深入到学生当中,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探究活动,并在必要时帮助学生排除一些探究的障碍,以便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调动学生探寻未知事物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五、架设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

要使学生真正学好历史,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借助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结论性内容较多,这是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部分老师认为历史课没有什么内容好讲,只须向学生灌输结论,他们记住该记的内容就行了。其实高中历史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教材上的结论,而且要使之理解、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历史问题,老师们要充当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媒介,帮助学生架设通向教材的结论的桥梁,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和教学活动是时代的需求,是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作为历史教师,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大胆创新,与时俱进,从思想上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并始终把它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教学的每一环节上,以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自主创新实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