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血常规检测的因素探讨

/ 2

影响血常规检测的因素探讨

孙秀玉郑慧丽赵金玲

孙秀玉郑慧丽赵金玲(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检验科161006)

【中图分类号】R466.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3-0042-01

血常规检验是指对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及相关数据的计数检测分析。血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提供许多重要信息,同时也是临床医学检验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血常规检验的最原始的手段是通过显微镜人工镜检,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高科学技术的应用,血液细胞分析仪已成为取代镜检进行血常规分析的重要手段。无论是镜检、还是使用血液分析仪,要获得血常规检验的稳定可靠、准确的数据,防止临床诊疗人出错误的判断,实验室检验要充分考虑影响血常规检验中的多种影响因素,并严格加以控制。我院近些年根据对临床上的病例进行分析,得到相应的结论,现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选取我院临床病例136例,其中男性78例,女性58例。年龄2—70岁,平均年龄36岁。

1.2方法:使用真空采血管(含EDTAK2)采集患者的血常规标本,常规消毒皮肤,找准血管,刺入针头,见回血后,另一端插入已备好的采血管,采血完毕,拔出针头,采用大面积按压法按压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将血标本与抗凝剂充分混匀即可。

1.3影响因素

1.3.1标本的采集:血常规检验标本常用静脉采血法和末梢毛细血管采血法,静脉血采取的血样是最可靠的标本,手指末梢血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较差,且白细胞计数明显偏高,血小板计数偏低,因此血常规检验宜采用静脉血。静脉采血不能在正在输液的手的附近或同侧肘部静脉采血,以免输液影响血液分析结果。毛细血管采血时,不可用力挤压,以免混入组织液影响结果;也不能用小管口频繁地在针刺伤口刮取血液,这样既增加病人的痛感,又容易混入皮肤表面的杂质,堵塞仪器。应将血珠稍倾于小管口,自动流入小管中,边采血边指弹混匀。

1.3.2标本的保存、运送及测定时间:患者标本应有明确标记,与医师申请单内容相符;标本运送要专人专送;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尽快检测,尽量减少运送和保存的时间。因为标本保存时,血细胞的代谢活动、蒸发和升华作用以及化学反应、微生物降解等因素均会直接影响标本的质量,因而采血后到检验间隔的时间越短,检验结果越可靠。一个血常规,从采血、检测、审核,到报告单的发出,最好由同一个人全程完成,以免出现差错。

1.3.3患者自身因素:患者的活动情况、精神状态、年龄、性别、种族、样本采集时间、吸烟、服用药物、季节等因素都会影响检测结果。如正常人一日之内,白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数、血小板数等均有一定的波动。因此采血时应询问是否服用过明显干扰检验的药物,血液采集前应避免跑步、骑自行车等剧烈运动,冬季应将患者暖和后再采血。还有婴幼儿采血时,容易发生凝血,因为3岁以下小儿头皮静脉或四肢静脉血管细小,静脉压力不足,使采血时间延长,导致凝血。

1.3.4仪器因素: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因其检验数据精确,分析数据时间短,目前普遍用于血常规的检测。血液分析仪分类法有三分群和五分类两种,速度快、准确性高、易于标准化,能提示异常结果,是白细胞分类和筛检首选方法,但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检查法对异常白细胞进行鉴别和分类。在血细胞分析仪的设计应用中,稀释倍数和计数容量是最重要的设计指标之一。还要做好仪器的日常维护工作,随时注意检查试剂有无缺失,勤做浓缩冲洗,定期用仪器原装标准物标定仪器,及时调整仪器的各项系数,认真做好室内质量控制,使血液细胞分析仪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2结果

在我院的不断总结和细心操作下,发生标本凝血的有32例,正常检测的有102例,还有2例患者检测结果异常。

3讨论

血常规检测现在又称作血液学分析,是指通过对微量血液的检测,对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系统的各项参数的质和量进行分析。这三个系统与血浆组成了血液,血液不停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中,参与机体的代谢及每一项功能活动,因此血液对保证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调节以及人体的内外环境的平衡起重要作用。血液中的任何有形成分发生病理变化,都会影响全身的组织器官;反之,组织或器官的病变可引起血液成分发生变化,因而血液学分析及其结果对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很大的帮助。当人身体发生变化时,常引起血液质和量的变化,血液发生病理变化时,常影响全身的组织和器官。因此医务工作者常将血常规检查作为临床诊治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总结上面讨论过的因素,从标本的采集到保存、运送及测定时间,再到运用仪器检测,在检验的每一步骤中按规程认真操作,把人为因素引起的误差降到最低,消灭过失误差,尽量减少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对有疑问的要追寻原因,及时纠正潜在引起检验结果偏差的影响,提高检验质量,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薛宁,孔英兰.如何正确收集采血标本.实用医技杂志,2006年22期.

[2]谭晓玉,庞保军.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与处理.实用医技杂志,2003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