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住院病人血清维生素D水平影响因素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2

骨折住院病人血清维生素D水平影响因素研究

邓攀,陈天健,郭恒志

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摘要】目的:研究骨折住院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6月在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住院的急性长管状骨骨折患者100例,所有病人均于入院后第1天采集晨空腹静脉血样测定血清25(OH)D水平,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骨折严重程度、年龄、体重、性别、血红蛋白等影响因素对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结果:年龄、骨折严重程度、血红蛋白与血清维生素D水平呈负相关,性别、体重对血清维生素D水平无明显影响。结论:住院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严重降低,主要由高龄、严重骨折、贫血等原因所致,更多其他因素仍需更多研究予以进一步明确。

【关键词】维生素D;骨折;血红蛋白;AIS评分

人体中维生素D通过受体介导调节钙,磷平衡,参与骨骼代谢,具有提高肋力,调节免疫,改善糖代谢,抗肿瘤,防治代谢综合症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目前全球范围内人体维生素D不足非常普遍,影响维生素D水平的因素有年龄、性别、疾病、地域、贫血等等很多因素,而目前关于人体内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相关文献仍然缺乏,国外最新研究发现骨折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明显降低[1],国内该方面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本研究立足于住院骨折患者,就骨折、年龄、性别、体重、血红蛋白等因素与血清维生素D水平相关性作研究分析,以期揭开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6月在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住院的急性长管状骨骨折手术患者100例,均为诊断明确的急性外伤致闭合性长管状骨骨折患者。男性62例,女性38例;中青年(18岁-40岁)31人,中老年(41岁-60岁)53人,老年(61岁-80岁)16人;骨折严重程度根据AIS评分标准,轻度(1分-2分)22例,中度(3分-4分)41例,重度(5分以上)37例;体重过低(BMI≦18.5)27人,标准体重(18.5﹤BMI≦23.9)43人,肥胖(BMI≧24)30人;中、重度贫血(Hb≦90g/L)17人,轻度贫血(90g/l﹤Hb≦120g/L)33人,血红蛋白正常(Hb﹥120g/L)50人。

1.2实验室检测

所有患者于入院后第二天采集晨空腹肘部静脉血5ml,室温条件下静置30分钟,3000r/min离心15分钟,取上层血清分别装于EP管内。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E411和罗氏试剂盒检测25(OH)D,测定试剂盒变异系数11.2%,批内变异系数为8.8%。

1.3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8.0软件计算两组数据,采用“F”检验、t检验,“(x±s)”为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P值<0.05,证明两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骨折严重程度对维生素D水平影响:轻度骨折组(16.8±4.4)ng/ml、中度骨折组(12.6±3.1)ng/ml、重度骨折组(9.9±4.5)ng/ml相互之间两两比较,F值为15.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性别对维生素D水平影响:男性组(11.6±3.9)ng/ml与女性组(12.01±4.7)ng/ml,t值为0.83,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年龄对维生素D水平影响:中青年组(17.98±3.4)ng/ml、中老年组(12.01±6.7)ng/ml、老年组(7.32±3.7)ng/ml,F值为11.29,相互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体重对维生素D水平影响:体重过低组(12.38±5.4)ng/ml、标准体重组(11.79±4.7)ng/ml、肥胖组(11..32±6.7)ng/ml,F值为13.48,相互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血红蛋白对维生素D水平影响:中青年组(17.98±3.4)ng/ml、中老年组(12.01±6.7)ng/ml、老年组(7.32±3.7)ng/ml,F值为16.48,相互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维生素D是一类能调节钙磷代谢、参与骨折修复的类固醇化合物,它作用于成骨细胞,促进细胞因子、非胶原蛋白等的合成,从多个方面参与骨折愈合的整个过程[2]。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变化差异大、影响因素众多,相关文献报告有一定差异。Ruohoa等[3]报道了化验756名士兵的血25(OH)D3含量,同时对比身高、吸烟、肌力、体重等相关因素,进一步分析显示维生素D的缺乏与骨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李长洲等研究发现骨折严重程度也是影响围手术期血清25(OH)D水平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4]。

血清维生素D水平下降至今机制仍不清楚,有研究发现骨折周围区域比非骨折区域的维生素D水平高,且在骨折愈合过程的初始阶段骨痂处维生素D受体的含量明显增多,其原因可能是骨折区域内有骨细胞的重建,维生素D参与并促进骨形成、骨矿化。还有研究表明可能与骨折后的断端丢失或参与骨修复有关,术后的进一步下降可能与术中清除大量淤血、恢复骨的连续性、术后断端再次重新修复使维生素D持续消耗有关。另一项研究发现人体能通过维生素D与炎性细胞表面的维生素D受体结合而抑制某些炎性因子的释放,从而达到减轻局部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的作用[5]。维生素D也能与胰岛B细胞表面的维生素D受体结合促进胰岛素释放,以此来抑制应激状态下高血糖状态,此外维生素D在体内靠与乳糜微粒的结合和α球蛋白的结合分别在淋巴管、血管等处运输,随着骨折后局部淋巴系统被破坏、淋巴液丢失、大量隐性失血的产生,同时全身应激反应导致维生素D过度消耗,血清维生素D水平降低在所难免,这可能也就是本研究中发现的骨折严重程度越重维生素D水平越低的原因所在[5]。贫血通常会伴随血清铁蛋白水平下降,而缺铁可导致消化道上皮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多种含铁酶活性下降,如细胞色素C、细胞色素氧化酶、唬拍酸脱氢酶等,酶活性下降可以干扰十二指肠对维生素D的吸收,所以对于贫血伴随维生素D水平缓慢下降不难理解,本研究发现伤后血清维生素D水平随血红蛋白的含量下降而降低,证实急性失血对维生素D水平降低影响显著。

综上所述,年龄、血红蛋白、骨折严重程度等多个因素都能影响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但是其根本原因仍不十分明确,可能有代谢、骨折修复消耗、摄入不足等一系列原因,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仍需要更多的样本参与到临床的研究中来,以便进一步探讨更多的影响因素与血清维生素D水平之间的变化规律。

参考文献

[1]刘爽,李善昌,刘占领等.骨折愈合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与细胞外基质磷酸糖蛋白表达的相关性.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02):356-358.

[2]李长洲,于利,邓攀.非骨质疏松骨折围手术期血清维生素D水平影响因素分析.中华关节外科杂志.2016.10(4):381-385.

[3]李长洲,于利,邓攀,汤欣.非骨质疏松骨折围手术期血清维生素D水平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6,10(04):381-385.

[4]江巍,高凤荣.维生素D缺乏相关性疾病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20(03):331-337.

[5]廖祥鹏,张增利,张红红等.维生素D与成年人骨骼健康应用指南(2014年标准版)[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20(09):1011-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