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居环境与住宅生态设计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现代人居环境与住宅生态设计探析

郑芳燕

海南中科规划设计院,海南海口570125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仅需要合理的功能和舒适的生活环境的使用,但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采用适当的建筑技术,创造一个生态和节能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多的成为新的住宅和环境设计的发展方向。现代生态居住环境应做到地理、技术、人文并重,而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朴素的生态智慧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对现代住宅设计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生态系统,人居环境,住宅生态设计;

对人居环境与住宅生态设计的概念及应坚持的原则等进行了探析,指出只有做到自然、社会(政府)、经济的三大平衡,居住环境、城市建设生态才可全面走上可持续发展和良性的生态循环之路。

一、从生态设计观的角度看生态设计趋势的必然性

人类为保证生存和延续,认知能力必然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于是人们开始意识到,只顾及眼前利益而无视长远利益必然是行不通的。因此,不能只贪图个人和小群体的利益而不思考大群体乃至全人类的利益。理性的认知是人类在对本能野性的不断反思过程中获得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业革命中所谓的“胜利”曾让人类一度迷失,认为自己真的拥有战胜自然的能力,殊不知,自然界已经以灾难这样特殊的手段展开了报复。一次次的警告终于唤醒了人们,理性的反思让人类慢慢明白,人与自然必须和谐才能共生。由此应运而生了生态设计观,从人类的认知能力发展的过程来看,生态设计是必然的趋势。把生态观贯穿到设计领域,核心问题就是设计为谁服务的问题。设计领域的生态观,体现为设计师的责任感。具有生态设计观的设计师,要把设计的价值判断标准建立在服务人类、有益环境和利于后代的基础上,这是一种整体利益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关于居住环境及其生态设计

在居住环境以及室外环境的设计当中应用生态设计观,在考虑节能、环保、健康的同时,帮助居住环境的使用者养成绿色、充满爱心、向往自然的生活习惯,成为居住环境生态设计。生态危机是在人居环境中最能直接体验到的:与自然隔离的空间、释放毒气的建筑材料、大量的建筑垃圾、冰冷的空间形态、千篇一律的生活模式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威胁与病变。研究表明,充足的自然光线、良好的自然通风、采用自然材料、可以直接或者问接接触自然的环境可以为居住者带来更多的身心健康和更大的满足感,甚至会提高生产力。较于景观、城市规划的生态设计,居住环境的生态设计显然已经刻不容缓。所提到的居住环境,包括人与建筑两个方面。环境指“物”时是说建筑,而指“事”时,则指人的生活习惯。居住环境生态设计不但要注重技术方面的节能、环保,还包括空间对居住者生理、心理和行为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和作用,即生态设计包括了生活方式的设计。

三、人居环境与住宅空间生态设计的探析

人居环境与住宅空间简单概念,无非点、面、线。室内空间设计追求的是包括天、地、墙、门窗及家具整体环境的风格质量。室外人居环境空间设计追求的也是天、地、墙(边界)及景观整体环境的风格质量。从空间理论讲,室内外空间要素基本相同。但怎样把握空间环境,如何更有效地、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使人居环境和住宅设计更符合人类健康、舒适的要求,是现代设计师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人居环境与住宅生态设计,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应倡导引用人类聚居环境三要素理论:即聚居背景(包括资源、环境、生态等维持人类基本生存要素)、聚居活动(人类聚居的主体要素)、聚居建设(人类聚居环境的客体要素)L2J。在聚居背景要素上,要强调人居现状生态环境和独特地理的有机性。坚持自然优先原则,保护改善自然景观资源,维持改善自然景观生态秩序;在聚居活动要素上,强调活动共生性。坚持以人为本,为居民服务。使人居地段的各种生物与人互惠互利相融共生(共同性)。使环境生态、景观形象、活动功能相融共生、相互支持、相互依托、互为补充。通过三要素的强化,提高人居环境的吸引力、生命力、承载力。在具体的设计上要坚持不同空间相互协调的原则。人居环境空间可分为入口、基面、基线、顶面、立面、边界几大要素。这些空间要素分析,应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上,借助于景观现象学的分析方法,从人的环境体验来探讨设计方法。

1.入口。入口是居住区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人们所说的“脸面”。它是反映居住区风貌的窗口,又是居住区第一景观。故入口设计应具有识别性,个性鲜明,与小区特征相吻合,给居住者归属感和认同感。

2.基面。基面是人最直接体验的空间界面,与用地的安排关系紧密。因为它不仅要确定各项用途,也要确定彼此间的关系。在基面的整体布局上,根据现有的地形、地貌,不妨引入我国传统风水理论的合理内核,采用传统风水的理想空间模式——“地理五诀”,即“龙、穴、砂、水、向”。科学的风水观强调大地有机、山形水貌、藏风纳气。强调从居住、文化、环境三角度审视空间布局。这些空间大致可分为人的活动空间和非活动空间。活动空间设计,主要考虑人的行为特点和需求、交通流线、基面材料的选择等;非活动空间主要是由自然元素包括山石、植物、水体、土壤等构成。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应具有生态保护与环境改善,它应符合人们生活习惯的心理定势和审美需求。它的细部使居住者更易于感官接触,更具有人本思想的感知及审美意义。在基面空间设计的构思上,可按科学风水学的地理五诀形意构划,根据地形、地貌和五诀实际需用设计一个主轴和几个次轴,一个主控制景点和几个分控制景点,几个住宅分区和几个环道构成园区主体控制,达到轴线明晰,主次分明,杂而不乱的效果。

3.基线。基线是指建筑基础和建筑环境的交接带,即宅间绿地,一般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基线因紧靠建筑,被宅间道路分割,与外界交流甚少,是非常好的潜在生态边缘,应发挥活跃的能流、物流、生态群落的边缘效应,切忌以生硬的水泥地围衬。通过地形处理,植地被、灌木、藤本,以自然、流线型种植,软化建筑生硬边角,引入到建筑内部空间。建筑阳台要伸出自然绿色环境,吸纳自然新鲜空气,并相应创造阳台绿化、香化。窗户最好能设计为落地玻璃,创造更活跃的建筑边缘效应,使内外居民都能得到轻松安逸的视觉享受。

4.顶面。室外空间的天厅是自由的,可以伸到树冠与天际线相接。阳光与阴影、自由与庇护同样重要。因此,当蓝天适合作顶棚时,就享受阳光。当天空不适合作顶棚时,就想办法做一些天厅控制。如居民停留空间做一些张力膜、玻璃棚架、格栅花架,做到夏季有荫凉、冬季有阳光,为居民提供生理和心理上的庇护。

5.立面。立面在空间中是最突出,也是视觉最敏感的部分,它是空间的分隔者和背景。对于组织空间景观要素最为重要。空间的开放、围合都是通过立面来控制的。在居住环境中,建筑立面所占比重最大,对这些立面的处理,要采用“佳则收之、俗则屏之”。对不同的景物,应采用屏障、放开等手法组织景观。立面材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景墙、格栅等。植物群立面群落的垂直结构,要综合考虑其生态性、功能性和观赏性,对西向的建筑群可采用爬山虎、五叶地锦、鸡血藤等攀援植物,取得生态、景观双层效益。

6.边界。边界是居住的生态屏障,应选择滞尘、杀菌、减噪,吸收有害气体等功能显著的树种。边界作为居住区内外视线,空间交流要素强调连续性,但不代表全封闭,而是应根据地形、乔木、灌木等,打开透视线,以助于塑造居住区的形象,并丰富城市街景。

总之,生态设计观的应用是一个让设计师反本溯源的机会,用自然创造自然,应成为建筑及居住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谨遵以上原则,并且在法律法规的支持下,设计师应当为流离失所的人们打造一个美丽的家。

参考文献:

[1]刘玉华,浅谈现代人居环境与住宅生态设计.2017.

[2]马浩宇.王凤,现代人居环境与住宅生态设计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