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疗法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一例技校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7-17
/ 2

行为疗法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一例技校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分析

张少春

张少春(重庆市工贸高级技工学校,重庆400039)

中图分类号:G424.21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111-02

摘要:行为疗法是当代心理疗法中影响较大的派别之一,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一个心理治疗派别。本文以行为疗法中的行为契约促进学生改正其不良行为为例,分析了行为疗法的运用过程,也说明其行为契约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展示了心理学理论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的运用。

关键词:行为疗法;不良行为矫正;个案分析

一、行为疗法概述

行为疗法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心理治疗派别,是心理疗法中影响较大的派别之一。它来源有四个方面,即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其治疗技术有数十种,如放松训练法、系统脱敏、行为契约、代币制等都是常用的治疗技术。其中行为契约是自我管理中的一种方式,它是指由达成协议的双方签定的一种契约。契约的内容包括一方或双方同意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所必须达到的目标行为,以及还规定了该目标行为出现的强化和奖励,和没有出现的惩罚后果。行为契约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确定好所要达成的目标行为,其次是规定确认目标行为的方法,三是确定行为契约的有效期,四是确定强化和惩罚的跟随条件,五是契约双方签字生效。而治疗过程主要包括行为三个阶段:行为评估,治疗和随访.

本人在班主任(具有心理咨询师背景)实践工作中,运用行为疗法中的行为契约法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总结了这一心理学应用的优势与不足,展示了心理学理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与实践.

二、具体运用行为契约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我校学生王某,男,16岁,家住达洲城郊农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并判于父亲,但大多数时间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爷爷奶奶总觉得孩子命苦,给予他更多的是溺爱和袒护,还一味地物质、行动上满足王某的需要。加之父亲很少回家,更没时间管理,王某犯错之后,父亲会狠狠的揍他。进入我班学习后,王某就经常打同学,因此,同学们都很怕他,不愿意和他交朋友;他自己上课要么就在座位上喋喋不休讲话或发出怪声,要么随意离座走动,作业也经常不做,即使偶尔做一次,也是字迹很乱;学习态度极差,参与在实作实训极不认真,常常达不到实训要求。所有的任课教师和实训教员大都认为:已经对他运用了多种教育方法,但是,王某反复无常,软硬不吃。个别教师对他失去了信心,只要上课时他不严重破坏课堂秩序也就不管他,任其他的一些不良习惯放任自流,因而也常常表现出一种自暴自弃。该例中王某如长此以往,必将对今后的成长及王某整个人生道路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

(二)原因分析。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在接任该生班主任工作后,对该生的情况做了以上基本情况调查.对其成因分析认为:该生的多种行为表现,主要在于打同学,上课破坏课堂秩序,作业马马虎虎,不认真进行实作实训。就其基本情况来看,其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成长环境不良,上学后老师引导不够,让该生放任自流,使之无法正确认识自我,甚至不辨是非。加上部分老师的放弃,也使该生产生自暴自弃情绪,失去自信,从而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

(三)辅导对策及过程。

我在解决王某的问题时,采取从心理疏导及平等沟通开始,使他消除对老师及家长的戒备心理,并配合行为疗法中行为契约来矫正他的不良行为。具体做法:

1.真诚沟通,建立融洽、信任的关系氛围,建立行为契约。

通过个别谈心与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本期我不仅接任该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工作,还兼德育教育教学(主要是心理辅导课程)。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我对该生进行了一次长达两小时的谈心。在谈话中,我特意引导该生将自己的种种行为表现通过他自己讲给我听,我只是偶尔引导或提示,其他时间都是认真听他倾诉。那次交谈使他发现并不是每个老师对他都是训斥,其实老师也是最好的倾吐对象,让该生感受到老师是与他没有距离的。几次谈话后,他开始逐步相信老师确实是在关心他,慢慢地并愿意与老师进行沟通了。平日里,我较注意给予这个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护,主动与他亲近,和他做朋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谈话中他还明确了自己的不良行为和希望达到的目标,并表明自己的心愿,喜欢足球想参加学校足球队,想拥有一套球衣。介于此,根据王某的具体表现我运用行为契约配合作用来矫正他的不良行为。行为契约的起草与商定是需要师生双方参与其中。因为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不认为自己的行为存在问题,这样教师的期待行为与学生的不良行为处在矛盾与冲突之中,所以双方在进行真诚沟通后,才能建立融洽、信任的关系氛围。在该案例中,由于有了前面的交流沟通,我们双方很容易的签订了行为契约。

2.鼓励其参与班级事务;增近与同学情谊,提高自我成长的关注热情,实施契约要求。

该生以前对班级事务从不关心,甚至还故意破坏班级形象。从谈话中他自己也明白同学对他的鄙视,也曾想通过某种方式来改变同学们对他的看法。我抓住他的这种意识,帮助他明白做人的道理,学会尊重别人,同时学会尊重自己,培养自尊,与同学和谐相处。

在对该生具体运用行为疗法时,其方法和过程是:

首先,确定对王某采取矫正措施前的基线水平.

通过一个周期的观察和记录结果显示:王某每天主动攻击同学(以手或脚接触到同学身体,强度以同学感觉到痛为准)的次数平均为10次;上课违纪行为和离座行为平均为每节8次,上课未经允许讲话或怪叫平均为20次,课堂作业和实训作业一次也没有完成。

其次,签订契约,明确双方的行为要求。

我把在与王某交谈中了解到的他想参加学校足球队,想拥有一套球衣的这一愿望作为强化物.我先联系家长和学校足球队负责人,让家长同意王某在达到目标行为给予每项2元的奖励,达不到的行为不给.做为购买球衣的钱保存,早日达到目标行为就早日买球衣,不足的钱由父亲加足.同时让足球队长答应王某在行为转变后加入学校足球队.然后与王某商量签订了下面的契约.

行为契约

契约日期:2009年9月15日—2009年9月19日

当事人:我、王某、双方同意每周达到下列目标行为:

(1)每天主动攻击同学少于2次,(2元)

(2)每节课离座少于4次,(2元)

(3)每节课自言自语或怪叫少于10次,(2元)

(4)每天按时完成并交上各科课堂作业。(2元)

(5)实训作业精益求精,达较高标准(基本要求)。(2元)

(四)辅导的初步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和耐心细致的教育以及制定行为契约,任课教师和同学反映,该生在许多方面都有较明显的进步。特别是行为契约实施后的效果更加明显:

第一周,王某全部达到了契约中所规定的目标行为,我与他商量修订了契约,要求他每项的频率低于1—2次。实训作业达80%的合格率。在第二周的任务完成后,第三周又修改了契约,要求他每项都能达到0次。第四、五周开始对其进行追踪观察,稍有反复,但通过会谈,不良行为已明显减少。该生对班集体也比以前关注了,与班上其他同学关系明显好转。在心理方面,一改往日的“独来独往、自暴自弃”,半期后,他也如愿以偿地获得了球衣,加入了学校足球队。

(五)思考与运用行为疗法的体会。

通过对王某个案的具体操作,我体会到,在班级工作中,对像王某这种同学的教育应更细致、持久,此类学生不良行为的反复性相当大。而运用行为疗法简洁明快,在某些方面特别是有明显外显行为的心理问题运用起来效果快而且较好,所以应用范围广泛较为广泛.特别是运用在班主任工作中对个案学的辅导。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更深刻体会到,外在行为的障碍还是主要起因于内在的冲突,如果内心的冲突不解决,外在的行为矫正难以维持,特别是对于较大一点的正常人(中职或技校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大多数的班主任(或心理咨询师)在运用行为疗法的某种技术治疗行为问题时,都会首先解决其认知问题。

在行为契约运用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1)应该采取渐进的方式。契约中预期目标的制订要遵循学生的实际,要求不能一下子太多太高,因为如果多目标的情况下,学生达成度不好,无意中损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契约的制订要注意帮助学生逐步地纠正其问题行为;(2)及时强化。学生出现符合契约的行为,要立即给予奖励或鼓励、表扬,不要借故拖延;出现违反契约的行为也要按照契约的规定进行惩罚,不要等问题成堆再开清算;(3)契约应有积极性,多用诸如有什么样的好行为就给予什么样的具体奖励的语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行为纠正的快乐。

参与文献:

【1】《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周小宋李美华,美国课堂管理中的新方法,行为契约【J】.比较教育研究,2004.5.

【3】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