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1

针刺结合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杜利军

杜利军(沈阳农业大学医院110866)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刺疗法推拿疗法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6-0316-01

周围性面瘫中医称为“口眼歪斜”或“喁僻”,认为是正气虚弱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入面部阳明少阳经脉,使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现代医学认为是面神经的一种非化脓性炎症又称面神经炎。笔者采用针刺结合推拿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共收集17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其中男91例,女85例。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78岁,病程最短的1天,最长的15天。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针刺结合推拿)和对照组(单纯针刺)。治疗组92例,其中男47例,女45例,平均病程6.24±1.26天,平均年龄31.5±1.85岁;对照组84例,其中男44例,女40例,平均病程5.81±1.96天,平均年龄32.4±1.64岁(见表1)。以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表1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9240(43.47)36(39.13)15(16.30)1(1.09)98.91

对照组8426(30.95)24(28.57)28(33.33)6(7.14)92.85

1.2诊断标准参考《神经病学》[1]制定:(1)以一侧面部表情肌麻痹的临床特点为诊断要点,表现为额纹消失、不能蹙额与皱眉;Bell征阳性;鼻唇沟变浅、嘴角歪向健侧、不能鼓腮、吹哨、齿颊间颊肌麻痹常易瀦留食物;角膜反射瞬目反射减弱或消失;部分患者病前耳廓及局部轻度疼痛或病程中出现舌前2/3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2)所有患者均为单侧。

2、治疗方法

2.1针刺取穴:主穴,下关、颊车、地仓、承浆、四白、阳白、鱼腰均为患侧,合谷为对侧。配穴,根据临床症状辩证分型,其中风寒者配风池,风热者配曲池,气血不足者配足三里,阴虚阳亢配太溪,均为双侧。

2.2具体方法:治疗组在针刺前采取推拿治疗,其具体推拿手法如下,患者仰卧医生将双手拇指放置于患者印堂穴处其余四指放在头后两侧,健侧和患侧同时用抹法从印堂穴开始沿眶上缘经鱼腰穴到太阳穴,再沿眶下缘到四白穴,再经颧髎穴沿上颌骨下缘抹至下关穴,向下经颊车穴沿下颌骨上缘抹至承浆穴。以上手法重复10次大约需要5分钟,然后医生用中指和食指在患侧面部抹法经过的每个穴位上按揉约1分钟,推拿手法的强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推拿手法结束后局部感觉微热为最佳。治疗组推拿结束后在针刺所取的穴位上消毒后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只进行针刺治疗。针刺入穴位后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其中阳白透鱼腰,四白透地仓,颊车透地仓,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天,共治4个疗程,观察治疗效果。

3、疗效标准

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2]

痊愈:症状和体征消失,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复正常,口角对称,眼睑闭合良好,鼓腮、耸鼻、蹙额等动作与健侧对称。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但蹙额、耸鼻等动作与健侧略有不对称,笑的时候口角略有歪斜。

有效: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面部表情肌功能部分恢复,但口角仍有轻度歪斜,眼睑闭合不紧,完成蹙额、耸鼻等动作仍有困难。无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无改变。

4、治疗结果

从附表中看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85%,X2=4.22,P<0.05,有显著性差别;治疗组愈显率为82.60%,对照组愈显率为59.52%,X2=14.38,P<0.005,有非常显著性差别。可见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5、体会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以其疗效好安全可靠等特点深受广大患者欢迎,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治疗周围性面瘫首选的方法。为了提高针刺的疗效,临床上常采用针加灸、电针、针刺加贴敷、针刺配合割治等,这些方法如操作不当很可能带来不良后果,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笔者采用针刺结合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既提高了疗效又避免了不良后果的产生且操作非常简单,值得推广。从治疗结果中看出治疗组在愈显率和总有效率两方面都优于对照组。其机理是针刺本身就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阴阳的作用,结合推拿显著地加强面部的气血运行,改善面部微循环,加快了局部营养代谢,提高了面神经敏感度和兴奋性,减轻面神经水肿和变性,使面神经的功能得以恢复。推拿的疏筋活络、行气活血的功能,既能减轻肌肉的紧张和痉挛同时又能使麻痹和松弛的肌肉得到更多的气血供养从而减轻或者阻止面部肌肉的废用性萎缩,使面部的肌肉恢复正常功能。因此,针刺结合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