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美术的审美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浅析高中美术的审美教育

张建强

河北省邢台市第五中学张建强

【摘要】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美术审美

1审美教育的特点

1.1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美是形象的,它总是以具体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来的。审美感受是直接性、直观性的,在整个审美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有具体的形象,是在直接的感知中进行的。在审美中对审美对象是从整体上而不是支离破碎地感知的。而且不是先有理智的思考和逻辑的判断而是直接产生的,即在美的欣赏中无须借助抽象的思考,便可不假思索地判断对象的美或不美。那么审美教育也是一种直观的、形象化的教育。审美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具体的美的形象来打动人心。

1.2审美教育具有情感性。所谓审美情感是指人对客观存在的美的体验和态度,包括人的生理、理性因素与人类发展所积淀的普遍因素。审美情感以审美认识判断为基础,凡是与审美判断有关的情感都属于精神范畴。审美情感是一种精神的愉悦,包含着丰富的理性因素。在强烈的情绪情感活动中,可理解到审美对象深刻的社会观念内容。在审美中,这种理性因素的接受、思想观念的理解不是与一般反映形式一样,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在理性认识阶段才得到深刻的理解,而是在感性形式的情感体验中直接理解到理性观念,其中并不经过逻辑思维过程。审美情感活动由于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审美情感的对象也必须是形象的。审美内容不是单一的,由于审美内容与对象的丰富复杂,审美情感也呈现出丰富复杂的状态。特别在各门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中,情感活动更呈现出纷繁复杂、扑朔迷离的状态。

1.3审美教育具有愉悦性。审美愉悦来源于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表现于对狭隘功利性的超越和对于生命力的追求。审美是一种感情,是一种喜悦和愉快的感情。审美教育是一种喜悦和愉快的感情的教育。审美愉悦性没有物质功利性,却有精神的功利性;没有个人功利性,却有社会功利性;无急切近利性,有深沉的现实———历史功利性。审美不能强迫,必须自觉进行。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审美教育不带有一般教育具有的强制性,能使人们心甘情愿地去接受美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

1.4审美教育有潜移默化性。审美教育的实施不是灌输给学生美学方面的理性知识,而是更多地采用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审美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和体验,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审美教育是通过各类美的事物(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塑造优良的人格结构,启迪和开发智慧的教育活动,它是一种高层次、高境界、涵盖面极宽的精神情感教育。它是在不知不觉中对人发生作用的。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策略

2.1充分把握作品中的“美”之处,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材料质地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等等。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当然也就没有任何欣赏的意义。只有抓住了不同作品的不同的“美”之处,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有新鲜感,并有所感想有所收获,这样的欣赏课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2.2感性教育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摹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因此,感性教育十分的必要,它反映了人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反映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甚至完全有理由这样说,如果今天再不重视人的感性发展,如果再不把作为感性教育的美育纳入现代教育体制,人自身就没法发展,现代化也不可能最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