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内科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幽门梗阻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探讨内科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幽门梗阻的临床效果

谷艳梅

谷艳梅;鸡东县人民医院158200

【摘要】消化性溃疡并幽门梗阻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病证,在溃疡病患者中约占9.8%。根据梗阻的性质可分为功能性梗阻和器质性梗阻(溃疡形成瘢痕狭窄而产生的永久性梗阻),其中器质性梗阻需手术治疗,但在临床实践中,较多的临床医生对溃疡病并幽门梗阻不论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都喜欢推荐手术治疗,实际上其中的绝大多数病人是可以通过内科治疗方法治愈的.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幽门梗阻

消化性溃疡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并发幽门梗阻。在治疗上部分可以手术,部分可以保守治疗。总的方案是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第一周每天补液2500~3000ml,西咪替丁1.2g,分三次输入;庆大霉素每天24万u静脉滴入。一周后进流食,用药同上,另加吗丁啉10mg,每日3次,口服。一周后进普通软食,药物用阿莫西林、甲硝唑、吗丁啉、雷尼替丁口服。现将本人近年来收治的60例病人的治疗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60例,其中幽门前区溃疡并幽门梗阻4例,幽门口溃疡并幽门梗阻1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幽门梗阻24例,十二指肠上曲溃疡并发上曲部梗阻4例,降部溃疡并上曲部梗阻2例。以上病例中年龄最大78例,最小36岁,平均年龄56岁。

1.2临床表现

1.2.1症状:①上腹部疼痛逐渐加剧且失去溃疡病原来疼痛的节律性,以清晨腹痛为重;②上腹部饱胀感,进食或服用解痉药后更觉饱胀不适;③呕吐,呕吐物为隔餐或隔夜食物,有腐败酸臭味,吐后上腹痛及腹胀可获暂时缓解;④呕吐所致代谢性碱中毒症状,有呼吸短促、四肢无力、嗜睡、烦躁不安、反应迟钝,甚则手足抽搐等。

1.2.2体征:长期慢性幽门梗阻可引起营养不良、体质消瘦、脱水貌,部分病人腹部可见胃型及蠕动波,上腹部叩诊呈鼓音,进餐4~6小时后有振水音。

1.2.3胃镜检查所见:消化性溃疡并幽门梗阻的病人,胃镜检查时可见幽门前区、幽门口、十二指肠等处溃疡,并可见溃疡周围的粘膜充血肿胀而引起溃疡处或溃疡周围的消化道狭窄或粘连不通,部分病人虽然在首次检查时不能直接看到溃疡病灶,仅看见幽门或十二指肠的梗阻,但经治疗后复查时可在原梗阻部位或其周围看到溃疡灶或溃疡疤痕。

1.3诊断标准:①病人既往有或无规律性的上腹部疼痛,近期出现反复的呕吐隔餐或隔夜食物;②胃镜检查发现狭窄梗阻的幽门、十二指肠处有溃疡病灶,部分病人虽在首次检查时在梗阻部位不能直接看到溃疡病灶,仅看见幽门或十二指肠的梗阻,但在治疗后的一次或两次复查时可在原梗阻部位或其周围看到溃疡或溃疡疤痕;③狭窄梗阻处的溃疡边粘膜活检查未见恶性病变。

1.4方法

1.4.1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全部按下面三个阶段进行治疗。第一阶段:即禁食阶段,时间一周,具体方法为:①本周禁食;②本周内每天补液2500~3000ml,补液时注意电解质平衡,适当补充能量和维生素;③每天用西咪替丁1.2g分三次静脉滴入;④每日用庆大霉素24万u静脉滴入;⑤对于呕吐不止者可洗胃后再行胃肠减压数日。第二阶段:即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阶段,时间亦为一周。病人经以上一周的处理后,本周可进流质饮食,2天后无呕吐则可进半流质饮食,进食应注意少量多餐的原则。本周的用药为:每日补液1500~2000ml,西咪替丁用法同前,每日24万u的庆大霉素针剂为分三次口服,另加吗丁啉10mg,每日3次口服。病人如在本阶段处理过程中出现呕吐,则重新开始第一阶段的治疗,其后的治疗顺延。第三阶段:即普通软食阶段,时间为一个月,本阶段病人可进较软的普通饮食,但应避免酸辣食物。本阶段不再补液,用药为阿莫西林0.5g,每日3次,本阶段的前7天口服;甲硝唑0.4g,每日3次,前7天口服;吗丁啉10mg,每日3次,前7天口服;雷尼替丁0.3g,每日1次,口服一个月;丽珠得乐冲剂2包,每日2次,口服一个月。

1.4.2病情观察:本组全部病人在以上治疗的第一阶段前、第二阶段后及第三阶段结束均必须做胃镜检查一次,以达到明确诊断和观察疗效的目的。

2结果

本组病人60例,56例病人一次性顺利通过了以上三个阶段的治疗,仅4例病人在首次进入第二阶段治疗时因出现呕吐而返回第一阶段治疗,其后有3例又顺利通过三个阶段的治疗,仅1例因反复呕吐不能改善而转外科手术。顺利通过了以上三个阶段治疗的59例病人在第三阶段结束行胃镜复查时,全部病人的消化道梗阻均已解除,其中40例病人原梗阻部位的消化道形态完全恢复正常,19例病人原梗阻部位的消化道形态稍有异常或可见溃疡疤痕,但消化道通畅,对此59例病人随访一年病情无复发。

3讨论

本文所述消化性溃疡并发幽门梗阻,实际上是消化性溃疡并发溃疡部位或其周围消化道狭窄不通而引起呕吐的一类疾病,引起梗阻的溃疡不一定都出现在幽门,它可见于幽门前、幽门口、十二指肠球部、上曲部、降部等,梗阻的部位也不一定都发生在幽门,亦可见于幽门前区、幽门口、十二指肠球部、上曲部、降部,但因其发病机理大致相同,临床症状较为相似,治疗方法也基本一样,故大多文献都有采用幽门梗阻一词总括此类疾病。

消化性溃疡为临床常见病,发病后并发消化道梗阻亦较为常见,梗阻的主要原因为溃疡周围粘膜充血肿胀或溃疡底部平滑肌痉挛收缩引起,只要彻底治愈溃疡,这些病理变化就可消除,消化道梗阻自然得以解除。一般来说,只要溃疡得以彻底治愈,溃疡疤痕是不会收缩而引起消化道梗阻的。从本组病例的治疗结果看,60例消化性溃疡并幽门梗阻病人,有59例通过内科治疗得以治愈,说明几乎所有的消化性溃疡并幽门梗阻病例都可以首先选择内科方法进行治疗,而不必要首选手术治疗。治愈消化道梗阻的关键在于治愈溃疡,本组所用治疗溃疡的方法包括饮食的调节控制、三联疗法根除HP、抑制胃酸分泌、改善胃动力等,属较规范的治疗溃疡方法,再加上治疗时间充分,故使大多数溃疡并梗阻得以治愈。

参考文献

[1]许国铭,周岱云,施雅芳,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胃部病变[J].中华内科杂志,2005,24(5)∶257

[2]王振宇,林兆鑫,高震,等.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胃肠病学,1997,2(3)∶137

[3]彭孝玮,何利平,吴芳,等.消化性溃疡与胃癌患病年龄及部位比较[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8,15(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