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致宫颈癌的机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HPV致宫颈癌的机制研究

徐瑞玲魏芳通讯作者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01

摘要:宫颈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肿瘤,是当前临床唯一可以确切病因的癌症。临床分析提出,该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当前流行病学与生物学研究资料表明,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原因。本文重点阐述分析宫颈癌发生过程中HPV所起作用,并分析宫颈癌与HPV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便于临床及时筛查以及处理宫颈癌病变,并进行有效治疗,抑制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提高宫颈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HPV);宫颈癌;发病机制

宫颈癌是仅次于女性乳腺癌的第二大女性恶性肿瘤疾病,严重影响着女性患者的生命健康。随着细胞学筛查与HPV研究认知的不断加深与临床应用,宫颈癌疾病发生率大大降低,但人乳头瘤病毒(HPV)所引发的生殖道感染,其发生率不断上升[1]。研究证实,高危型HPV感染与90%以上宫颈癌发生相关。因此临床提出,宫颈癌疾病防治过程中应早期发现HPV感染,并进行分析,早期进行干预治疗。本文重点分析HPV在宫颈癌发病中作用机制,并进行综述分析。

1宫颈癌与HPV

子宫颈癌是指子宫阴道部、宫颈管处发生恶性肿瘤,在女性恶性肿瘤疾病中比较常见。人乳头瘤状病毒(HPV)是一种双链环状DNA病毒,其组织特异性及宿主特异性高。根据HPV病毒致病大小,临床将其分为两类:低危型、高危型。高危型病毒主要导致宫颈癌与宫颈上皮内高度瘤样病变发生,而且近些年研究表明HPV与肺癌、乳腺癌、食管癌、头颈部鳞癌等相关。

2HPV在宫颈癌中作用

2.1宫颈癌与HPV关系

WHO关于肿瘤诊断标准中提出:宫颈癌发生主要为HR-HPV慢性感染。研究提出,基本上所有宫颈病例经检测均可发现HR-HPV基因。因99%以上宫颈癌中可检测到HPVDNA,表明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宫颈癌的必备条件为HPV持续高危感染而引发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持续进展,从而诱发癌症[2]。宫颈癌是临床最为多发常见的妇科疾病,其疾病的进化发展主要与HPV持续感染相关。因此临床在诊断HPV感染或宫颈癌时,可根据活组织病理学与巴氏涂片检查诊断。

2.2不同分型的HPV与宫颈癌

不同分型的HPV感染具有地域差异性,其中全世界感染率最高的是HPV16、18。研究提出,不同分型HPV致癌率不同,若为持续高危型HPV感染,才会诱发宫颈病变。

2.3HPV作用机制

相关学者指出,HPV感染多是在鳞状上皮细胞损伤、表皮防护缺失基础上发生,且HPV感染发生抑制鳞状上皮细胞修复,引发一系列的恶性循环。经病毒学研究以及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发生与HPV感染密切相关,且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诱发宫颈鳞癌与宫颈上皮肉瘤样病变的主要原因。HPV感染经过持续发展,从宫颈不典型增生发展为原位癌,从原位癌发展到早期浸润癌,从早期浸润癌发展为宫颈癌,临床也可根据CIN分级观察评估HPV感染后发展为宫颈癌的一系列过程。HPV为一种双股环形DNA病毒,根据功能活动的时段,可划分为6个早期蛋白、2个晚期蛋白,其中6个早期蛋白为E1、E2和E4-E7,2个晚期蛋白为L1和L2。早期基因与DNA的复制与转录调节、细胞转化相关。晚期基因编码蛋白促病毒进入细胞。E2基因多从HPV病毒基因中发现,其表达蛋白E2蛋白形式为一种特殊DNA结合蛋白,通过抑制病毒感染细胞,抑制病毒发生发展周期,且阻断病毒DNA的复制,维持正常基因,降低病毒转录,这种作用下是不会致癌[3]。正常情况,E2蛋白通过抑制HPV18P105或HPV16、P97启动子作用,抑制并下调病毒基因E6或E7转录、表达,从而实现细胞正常衰老死亡。若E2基因断裂,病毒蛋白E2表达减少,相应对E6、E7基因的抑制减少,而导致E6、E7表达过量,产生过多的E6、E7蛋白,刺激细胞并进行复制,复制越多宫颈病变恶化越严重,最终出现恶性肿瘤病变。因此临床多将E2断裂作为HPV病毒进化发展为宫颈癌的重要参考依据。HPV表面存在构象抗原L1、L2,主要在靠近表层上皮细胞中有所表达,可形成病毒保护屏障。而研究表明宫颈癌组织中可检测到HPV病毒L1壳蛋白的表达,表明存在L1壳蛋白即意味着病情的进展病变。HPVDNA基因组结构相互之间影响着病变的发生发展[4]。因此临床为了预测评估宫颈病变、宫颈癌的转归以及治疗效果,可通过检测HPV基因表达产物,用于指导临床参考意义显著。

2.4宫颈癌发生辅助因素

宫颈癌发生所需的辅助因素为病毒因素、宿主与环境因素,这些均与性行为相关。具有辅助因素女性,存在较高的持续CIN和发展为宫颈癌的风险。环境因素包括服口服避孕药、性传播、吸烟等,口服避孕药会大大增加HPV感染,宫颈癌发生风险,主要受孕激素或雌激素的影响,或者是因为两种因素共同作用,但当前临床尚未明确病因。宿主因素包括遗传易感性、免疫反应以及内源性激素。病毒因素为重要的辅助因素,包括病毒负荷、多重感染、HPV变异株等。而且HPV多重感染与单一感染相比,更易发生HPV持续感染、宫颈癌。

3小结

研究表明,宫颈病变与宫颈癌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而且为HPV持续感染,因该疾病为一个慢性进展过程,临床应在明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后,及时对应采取措施筛查疾病,并进行有效处理,针对性提出对应治疗措施,抑制宫颈病变恶化发展。只有明确疾病的明确发病机制,才能早期诊断宫颈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抑制癌病发生发展,并为之后临床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梁凯雯.穴位埋线防治宫颈癌Ⅱ型全子宫切除术后尿潴留的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4,25(24):3699-3701.

[2]唐璇霓.探讨TCT和HPV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价值[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3):374-376.

[3]王毅峰,宋文广,曲银娥.COX-2—1195G〉A变异与高危型HPV感染的交互作用对宫颈癌发病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3):2095-2097.

[4]肖晋军.Aurorakinases在宫颈癌发病机制中的探索[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8):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