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护理干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护理干预分析

张春杰

张春杰

(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56)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以我院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4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受创护理的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应激障碍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评分和PCL-C评分进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CL-C评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减少不良情况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2-0182-02

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指在遭受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事件之后出现的延迟和(或)持久性精神异常反应。应激性事件往往具有异常强烈或灾难性质,因而导致患者深度的悲痛、极度的恐惧、巨大的痛苦[1]。对创伤后应激障碍进行早期的护理干预,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或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的预后。现对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40例,开展创伤后应激障碍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后进行研究。其中观察组20例,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14~52岁,平均年龄27.5±2.5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4个月,平均病程为28.5±5.5天;发生原因:亲人突然故去5例,遇车祸7例,婚姻遭遇不幸6例,重大事件所致2例。对照级20例,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15~53岁,平均年龄28.5±3.5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3个月,平均病程为27.5±5.5天;发生原因:亲人突然故去6例,遇车祸8例,婚姻遭遇不幸4例,重大事件所致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舒适的环境、饮食护理、睡眠护理、安全护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

1.2.1生理方面护理干预让个体尽快摆脱创伤性环境、避免进一步的刺激。连续评估自杀、自伤和冲动伤人的危险因子。提供安全、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外界刺激,避免接触到危险物品。尊重和保护隐私。保持接触、传递关心、鼓励表达不良情绪。帮助满足生活需要,如洗漱更衣、个人卫生、营养的补充。皮肤、口腔的护理。医嘱给予相应的药物,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2]。有意识障碍的病人要预防坠床、跌伤和走失。有行为紊乱和兴奋躁动的病人适当的限制,保证安全,必要时专人护理。

1.2.2心理方面护理干预与病人建立良好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和蔼诚恳的态度,认真的聆听,接纳病人的焦虑和抑郁的感受,鼓励病人用可接受的方式表达焦虑、激动,允许自我发泄,但不要过分关注。增加与病人的接触次数,通过语言交流,鼓励回忆疾病发作时的感受和应对方法,对病人目前的防御机制表示认同、理解和支持,讨论和交流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其他简易方法。给予支持性的心理护理,积极的语言暗示,指导学习适应性的技巧控制症状和管理情绪,如深呼吸、放松技术和参加工娱活动等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帮助病人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恶劣心境的原因和危害,配合医生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帮助病人度过困境[3]。帮助病人列出可能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并协助分析各种问题的优缺点,辅导病人有效地应对困难。运用正确的强化方式,强化疾病可治愈的观点,教会正确应对创伤性体验和困难,给病人以肯定和鼓励,帮助病人树立信心。帮助病人认识和正确对待致病因素和疾病性质,克服个性中的缺陷,提高自我康复能力。

1.2.3社会方面帮助家属学习相关疾病知识,使其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有正确地认识,消除模糊观念引起的焦虑和抑郁,以免担心疾病会演变成“精神病”。使家属理解病人的痛苦和困境,既要关心和尊重病人,又不能过分地迁就或强制病人。协助病人和家属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活目标,指出希望,促进病人恢复社会功能。

1.3观察标准

分别对护理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PCL-C)进行诊断评估。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示为P<0.05。

2.结果

对两组患者SAS评分进行比较,中国正常成人模值为(33.80±5.90),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SAS评分为:观察组(56.2±1.35),对照组(55.9±1.30);护理干预后观察组(34.7±1.05),对照组(42.8±1.52)。两组SAS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两组患者PCL-C评分进行比较,干预前观察组(47.56±6.43)分,对照组(48.25±7.15)分;干预后观察组(41.26±5.53)分,对照组(45.21±6.55)分。两组患护理后PCL-C评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主要和一些因素有关,如创伤后综合征与所发生的事件超出一般人承受的范围,遭受躯体和心理社会的虐待,经历多人死亡的意外事故,被强暴,面临战争,目击断肢、暴力死亡或其他恐怖事件,感受到对自己或所爱者的严重威胁和伤害。恐惧与经历强烈刺激、反复出现闯入症状有关。对有暴力危险与精神严重创伤、无助、愤怒有关。睡眠形态紊乱与应激事件导致的情绪不稳、主观感觉不安、无法停止担心、环境改变、精神运动性兴奋有关[4]。

通过护理干预,预防自伤、自杀、伤人行为,使患者受到伤害等。患者生活能够自理,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睡眠,未出现营养不良。患者情绪能够稳定无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患者本人能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知识的了解有所增强,能够面对创伤性事件,并能应用所学的技巧控制身体症状和情绪。能够认知哪些是触发创伤性体验的情景。使患者对环境改变的应激能力有所增强。

【参考文献】

[1]于宏.心理护理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症与护理学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226-227.

[2]李晓黎,刘宁凡.外科住院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因素及护理需求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12):1-3.

[3]罗芳,胡锐,李厚成.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护理干预探讨[J].海军医学杂志,2014(2):133-134.

[4]李晓黎,刘宁凡.外科住院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因素及护理需求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