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中的一副良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1

班主任工作中的一副良方

谭慧娟

云浮市云安区石城镇云星小学广东云浮527525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正处在懵懂阶段的小学生来说,犯错更是常见现象,作为一名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当今时代,学生的个性差异越来越明显,受社会不良思想影响的越来越多,出现的错误也是千奇百怪,但不管怎样,我觉得作为教师应以人为本,信任学生,用宽容的态度善待学生,用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去正确引导初踏歧途学生。

在任五年级的班主任的第三周,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星期一早上第二节课下课后,班里女同学陈幸宜哭着告诉我,她书包里的十二块钱不见了。经了解,陈幸宜同学把妈妈给来订《同步作文》的钱放在文具盒里,第一节课还在,第二节课时发现不见了,我了解后非常吃惊,怪不得语文老师上课回来后说幸宜同学神情不太对,这时,我第一反应就是想:时隔不久,立马去搜,来个人赃并获。但转念细想,如果搜不到咋办?就算给搜了出来,那拿了钱的学生该怎么处理呢?这种人赃并获会给那学生造成什么后果呢?我反复思量,还是取消了这种做法。冷静下来后,我悄悄多方了解分析,查看走廊监控,我发现了班里的陈伟杰嫌疑最大,是直接把他揪出来“公审”还是“内审”呢?或者还有其他办法吗?经过一番思考,我决定采用心理战来解决这事情。

第二天的班会课,我特意带大家去了多媒体室上课。

首先,我在黑板上写出了题目:犯罪究竟离我们有多远?接着我播放《青少年犯罪警示录》视频,视频里那些失足青年在记者采访中讲述了自己一步一步走向犯罪的经历,流下了悔恨的泪水,言语中流露出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从同学们观看视频的表情,我感觉到他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看完视频,我抛出问题:大家认为视频里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最初原因是什么?大家开始窃窃私语开始讨论,有的说,好奇贪玩,有的说,想引起别人的关注,有的说好吃懒做,还有的说想享受……最后得出一个共识:贪心。我趁机把话题转到昨天班上失窃的事件上来:“如果一个同学看到别人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偷偷地占为己有,那会给他的以后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呢?”学生们纷纷发表看法,有的说,如果不改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胆大最后很有可能变成一个盗窃犯或抢劫犯,有的说,这个人会慢慢失去别人的信任,没有朋友……见时机成熟,我引导学生明白“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别以为违法犯罪离我们很远,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从一些小事一点一点发展起来,从贪小便宜开始,而且抱有侥幸的心理,作为一个学生,必须在平时自觉加强思想品德的修养,增强法律意识,防患于未然,否则将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天网恢恢,最终都难逃法网。昨天拿了同学钱的也一样,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肯定也会被查出,到时不但坏了自己名声,还会受到了学校处分。这时班上很多同学都说,一定要查出真相,严肃处理,我又话锋一转:“当然,人难免会犯错,年少时更容易犯错,但知错能改,还是一个好学生,不知道同学们愿意不愿意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原谅他一时糊涂犯下的错误?”同学们都表示愿意。我接着说:“既然大家都愿意原谅这个同学,我希望他在这两天内把拿了的钱装进信封放回幸宜同学的书包里,我也不再追究,也不想知道这位同学是谁了。”当时很多同学半信半疑,这一招到底灵不灵,我其实我当时心里也有点不踏实。

第三天中午,奇迹发生了。我刚回到办公室,幸宜同学高兴地跑来告诉我,她的钱一分不少地回到了书包里了,那时我听了如释重负。当我不经意打开办公桌抽屉,发现了一封信,上面这样写道:尊敬的谭老师,昨天您的一番话让我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很后悔,我不该见钱起贪念,请您原谅我,谢谢您给我改正的机会,相信我,我以后一定不再做坏事了,我会做一个好学生报答您的教育之恩,下面署名:一个知错的学生。短短几句真诚朴实的话,让我眼眶湿润,那一刻,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莫大的成就感,深刻地体会到宽容的巨大的能量和魅力,事后,我在班上大力表扬了这种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行为。从此以后班上再也没有发生偷窃的事了,反而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我暗暗观察那位同学,从那事以后果真时时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为班集体出谋划策,学习成绩快步提高,在第二学期还被选为班里的纪律委员。

时隔多年,回想当初,我破的是一宗没有“罪犯”的“案”,但我反而觉得这是我教学经历中最完美最令我自豪的一件事。它使我深深的认识到,作为老师,对待犯错的学生绝不能使用简单粗暴的办法去审问和惩罚,因为这样不但不利于解决问题,还很有可能给犯错学生造成人格的伤害,导致他们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寻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避免冲突,给学生一个自我反省的时间,自我教育的机会,让初踏歧途学生“紧急制动”,这才是教育的至高境界。当然,宽容学生的过错并不是一味迁就、放纵犯错的学生,而是在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采取和风细雨的方法进行教育的一门艺术,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