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小学生领悟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1

浅谈如何让小学生领悟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熊安富

会东县铅锌镇中心校四川凉山615205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引导学生领悟“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掌握一些生活中遇到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数学;生活;领悟;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习数学的愿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率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当前,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践行陶行知先生这一深邃的教育思想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小学数学教学更加不能例外。

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就是源于生活、扎根于现实。因为,离开生活的数学是一片没有魅力的“死海”!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学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获得广泛活动经验”。小学生对数学知识往往会觉得枯燥,但教师只要试着把数学问题融入生活,就会让学生体验出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数学知识技能的生活化数学知识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着眼于学以致用,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创设一个较好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学生的角色其实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实现教学环境的开放和师生生动活泼角色的开放,打破过去“师授生听”的传统模式,这就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引导学生,要自觉抓住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育必须首先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作为教师就应具备生活意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并感受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要求学生提前利用去商场的机会留心观察商场里面的商品是怎样摆设的。教师可把商场里的商品做成课件,在新课开始播放课件,创设情境,然后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学生就能联系课前观察的情景很容易回答出:“同一种商品摆放在一起”,这就为分类的认识奠定基础。如此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增强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学以致用,让数学学习生活化

“授之以鱼,只供一饭;授之以渔,受用终身。”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优化方案,并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切,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小学应用题中有许多生活应用的东西。比如:追击问题,相遇、相对而行等好多问题。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是最有价值的”。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将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日常生活课堂化,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使学生感受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