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给语文课堂添光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1

普通话给语文课堂添光彩

陈欣欣

河南商丘一高陈欣欣

新课标在阐述“课程性质与地位”中,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可什么是“语文”呢?多年来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有的说“语文”就是“语言和文章”,有的说“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还有的说“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化”。不管哪一种看法,“语文”都包括着语言。语言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这是没有人反对的。

语文教育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所以,语文课其实就是语言课,其中所学的文字、文章都是为语言的记录、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服务的。

我国古代,就是用“雅言、通语、官话”进行教学的,即使是用方言教学,老师也要教给学生区别于土音的“读书音”。近90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一直是把教授汉民族共同语作为语文课的基本任务的。高中阶段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朗读并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口语交际能做到恰当机敏。

语文课向来讲究“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功。但遗憾的是,由于升学指挥棒的影响,语文教学一直没有解决好克服重“读、写”轻“听、说”倾向的问题。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推广和使用好本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是能够发挥语言交际功能的保证。语文教学作为推广和普及普通话的主要渠道,提高教师队伍普通话水平,尤其是提高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和教学能力,是搞好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另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讲好普通话的重要性还在于能给语文课堂增光添彩。

英国文学家肖伯纳曾说过:“书写的艺术,哪怕在文法上修饰得多么好,在表达语调时却是无能为力的。例如‘是’可以有五十种说法,‘不是’也有五百种说法,可是写法只有一种。”说明普通话作为语言的桥梁,把作家的文学作品,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绘声绘色地传达给听众,使其受到感染,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地步。难怪有同志在赞誉课堂朗读教学艺术时说:“一个教师,在每篇课文开讲之前,如能用标准的普通话感情纯正地给学生范读一遍,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了美的享受,那么,他的教学目的就差不多达到一半了。”这样的说法,貌似偏颇,但细研深究,确也不无一定道理。

吕叔湘先生说:“语言之妙,妙不可言。”此话恐怕已把普通话朗读这种有声语言的表现形式包含在其中了吧?所以,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如果都能在自己的教学中把普通话朗读这一教学手段运用得很得体,处理得有水平,那么,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中,必能收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实早已说明:善于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普通话朗读的优势,为自己的教学对象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语言环境,使学生能经常受到五彩斑斓的语言色彩的感染,激发起同学们学好语文的兴趣,就能让课堂教学提高效率。

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样,老师欲善其事,必先敏其言。教师必须掌握普通话,并用普通话教学,做到准确、明白、生动、形象,高低强弱音量适当。中学生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强,教师说普通话,如果做到了这些,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普通话的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新课标重视口语交际,例如在语文新版教材中,在每个单元后都安排了“口语交际”活动。如果语文教师能切切实实地在教学中贯彻,定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达到培养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和提高普通话水平的目的。

培养了学生说普通话的兴趣后,要养成他们长期坚持说普通话的习惯,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努力和跟踪指导。在教学中常常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在方言区,学生一般是上课讲普通话,下课后就讲方言,对此,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鼓励他们坚持讲普通话,引导学生养成同学间互相切磋提高的习惯。另外,教师还可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多讲普通话,如在课余多用普通话与学生交谈,或者抓住学校和班级开展的各种活动或是节假日等机会,让学生大胆实践,进行说话训练。以此锻炼其口语交际能力,提高普通话水平。

“表达能力的要求是快速、流畅、简练、传情。”对于中学生来说,要达到这个要求,确有难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普通话水平,逐渐提高要求,由开始的“朗读”发展到“说话”,让学生在集体场合大胆发言。教师应多提供说话的机会:抓住学校和班级开展的各种活动或是节假日等机会,让学生大胆实践,进行说话训练。以此锻炼其口语交际能力,提高普通话水平。

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时代和社会的迫切需要。语文教学是推广普及普通话的主要渠道,语文教师担负着推广普及普通话的重要责任,社会发展对语文教师寄托着深切的期望。就让我们从自己的点滴工作入手,宣传教育,使我们的学生人人都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让语文课堂更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