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计复习课堂优化教学的有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5-15
/ 2

巧妙设计复习课堂优化教学的有效性

颜贻奎

颜贻奎

摘要:为适应当前中考的改革,巧妙设计复习课堂,来优化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其重要。大多数教师的复习方式比较单一,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缺乏新意,参与学习的积极兴也不高,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用多种复习方式来吸引学生学习的目光。本文主要通过“问题”型、“情境”型、“主题”型、“探究”型四种复习类型来阐述教师巧妙设计复习课堂,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性;复习;情境;探究

“教学”=“教”+“学”,匹配度高了,就会有效。有效教学可以是一种结果,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更要思考的是达成的过程和方法。面临中考,只有做到及时有效地复习,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考出学生应有的水平。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组织学生复习,如何上好复习课,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是经常困扰教师的问题。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适应当前中考的改革,巧妙设计复习课堂,来优化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其重要。

大多数教师的复习方式比较单一,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缺乏新意,参与学习的积极行也不高,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用多种的复习方式来吸引学生学习的目光,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与各位教师共同探讨多种复习方式,来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问题”型复习-----在问题中梳理知识

以“问题”带知识点,在复习过程中设计一些话题,“以知识引问题”,把“问题意识”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节复习课始终。案例1:“碳和碳的化合物”专题复习,复习思路:

问题1:有哪些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2: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引起哪些环境问题?

问题3:都有哪些反应可以消耗二氧化碳?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4:如何证明二氧化碳与水、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反应?

问题5:找一找以上反应涉及哪些含碳元素的物质,并以二氧化碳为中心把它们之间的关系用网络图表示出来。

问题6:以上反应体现了碳单质的哪些化学性质?并根据性质指出其用途。

问题7:你还能提炼总结出哪些物质的性质、用途、制法?……

以二氧化碳为突破口,以化学方程式为载体,对碳和碳的化合物构建网络关联图,然后再针对相关物质整理其性质、用途、制法,通过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和消耗二氧化碳的反应体现化学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中的价值。

“问题”型复习方式的优势,在问题中梳理知识的好处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知识的薄弱点,从而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更加重视,更加积极地参与复习,同时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二、“情境”型复习-----在情境中激发兴趣以“情境”串知识点,把相关知识放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情境创设问题、串联知识而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可以检查学生能否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透彻分析,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七下科学第二章《运动和力1-4节》复习课,首先我们给学生创造《我要参加足球比赛》的情境,请说出图中有哪些运动形式?哪些能的形式?然后针对部分情境进行知识点的复习,10号和4号并排跑,10号说:“你怎么都没动啊?”为什么?4号说:“9号怎么离我越来越远呢?”为什么?9号和4号差不多同时开始追球,那么你认为谁先追到球呢?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在一定主题情境下的复习,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背景发生联系,不仅增进了学生对知识更有意义的建构,更重要的是为达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目标创造了条件;此外,生动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好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三、“主题”型复习----在社会热点、生活中寻找

1.从社会热点问题中寻找主题

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有两次大事件:神州七号的发射和返回、嫦娥一号的撞月。选择该类主题,对学生的吸引力会很强,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诸如此类的主题很多,如汶川地震、H7N7型流感、嫦娥奔月等,教师可以多关心一些近期发生的大事情、大事件,从中提炼主题,例如九年级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复习时,我们抓住社会热点主题《从科学角度看“三鹿”奶粉事件》。

教师首先抛出问题:2008年的12月31日,“三鹿”奶粉事件的涉案人员的审理工作终于尘埃落定,中央新闻台法制在线栏目报道了“三鹿”奶粉事件系列案件庭审实录——“鹿”死谁手。一则社会新闻,引发了人们诸多的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紧密联系,今天我们应学会从科学的角度看“三鹿”奶粉事件。

(1)营养素:一杯牛奶中含有哪些营养素呢?其中能提供能量的营养素有什么?运动员每天高强度的训练必须依靠什么保障呢?谈谈七大营养素的作用和以及它们从哪些食物中获得?说说你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它有哪些营养素?分别有什么作用?

(2)消化系统:牛奶中丰富的蛋白质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呢?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最初消化部位?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消化过程和最终消化产物是什么?各部位能够吸收哪些营养物质?为什么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3)酶的概念、特点、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哪些?。

(4)中毒:食品安全、中毒的定义和分类。

2.从生活中寻找主题

当然也可以选择生活化的主题,如:鸡蛋中的科学、厨房中的科学、自行车中的科学等贴近学生实际的主题,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同时学生又为能从这些耳熟能详的事物中学到新东西而欣喜。

主题型复习教学可通过师生协作共建合作交流与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大平台,使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正真的落到实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度广,气氛活跃,复习效果好。

四、“探究”型复习----在探究中解难释疑

复习中将“知识和技能”作为解决问题的载体或素材,将“过程和方法”作为问题设计的基本内容,整堂复习课凸显科学探究的思想。“探究”型复习可以培养学生阅读信息、发现信息、提炼信息、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联想迁移、类比推理、解答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简洁明了的答题风格,得出的探究结论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运用的科学方法明确。

例如《探究“百变瓶”的奥秘----酸碱盐专题复习》教师演示化学魔术“百变瓶”(如图2所示)。在瓶中放入少量的水,将一个鸡蛋慢慢放入水中,然后一次向瓶中加入:紫色液体A(石蕊试液)、无色液体B(氢氧化钠溶液)、无色液体C(稀盐酸)。现象:溶液由紫色变蓝色再变红色,鸡蛋表面有气泡并从瓶底浮到液面。根据以上实验现象,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如下探究过程:

1.试推断A、B、C是什么物质?

对于A物质,大家一致认为是紫色石蕊试液,对于B物质,学生根据溶液由紫色变为蓝色这一现象,推测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石灰水等碱溶液。教师由“能使紫色石蕊变蓝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吗?”这一问题引发了碱溶液和碱性溶液关系的争论。促使学生产生了B物质是否为碳酸钠溶液的认知冲突,但是经过学生的一番激烈讨论,发现是鸡蛋表面产生气体,而不是溶液中产生气体,从而否定了B是碳酸钠溶液的可能同时对物质间的反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于C物质,原先学生认为是稀硫酸、稀盐酸、稀硝酸、醋酸等,最后教师通过实验验证了稀硫酸不能让鸡蛋顺利漂起来,并引导学生利用物质的溶解性进行了理论的分析。

2.分析鸡蛋漂起来的原因

学生的猜想是:(1)生成的气体托起鸡蛋。(2)鸡蛋的质量减少,轻了,浮起来了。(3)反应后溶液密度变大,是鸡蛋受到的浮力变大

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进行了验证,最后得出是溶液密度变大,使浮力大于重力,所以鸡蛋漂了起来。

3.瓶中的废液该如何处理

学生提出了几种方案:(1)加入金属铁、锌;(2)用金属氧化物氧化铁、氧化铜等;(3)用碱中和,比如氢氧化钠等;(4)用某些盐反应,比如碳酸钠、碳酸钙等。然后对各种方案进行了仔细的讨论,最后确定了合理的方案。

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四种复习形式的共同点是,都注重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以建构主义为指导,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习题、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并从广度、维度和深度进行知识的拓展,然后引导学生小结相关知识及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将知识形成体系。当然,复习的类型远远不止以上几种,但共同的特点都是想方设法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

(作者单位:浙江省玉环县芦浦镇初级中学317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