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模式研究

寿佳丽

杭州杭港地铁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16

摘要: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为了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我国在交通运输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而城市轨道交通借助这一有利时得到了迅猛崛起,其具有运输速度快、运输能力强等诸多优点,但在安全管理方面也暴露出一定数量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不利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输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性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但城市轨道交通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本文在研究这些不利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解决策略,希望可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安全性。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不利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的主要因素涉及大量内容。

1.人员方面

工作人员因素:其在保障轨道交通运输安全中具有关键性地位,一旦工作人员出现工作疏忽、操作不规范、错误指挥等各种行为,均会引发各种安全事故。

乘客因素:不具备足够的安全意识,不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2.设备方面

(a)车辆因素。车辆在运输过程中一旦发生各种故障、损坏等现象,则会引起各种意外灾害,如火灾、脱轨等,同时还会因为乘客慌乱引发踩踏事故等。

(b)线路因素。如果列车运行线路发生断裂、变形、损坏、等问题则会造成通行不畅,甚至发生安全事故。

(c)供电因素。如果供电系统出现故障则会引起大范围的停电,导致列车停止运行,甚至引发火灾等。

(d)通信信号因素,如果列车通信信号出现故障,导致信号不能正确传输或传输错误,则会引发列车指挥失误、运行程序混乱,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3.环境方面

(a)自然环境因素。如果列车在运行中遇到下雨、暴风、洪水、地震等各种灾害,则会出现停止运行、轨道变形等问题。

(b)运行环境因素。地铁的运行环境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同时还拥有大量人群,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短时间内不易疏散,现场情况较为混乱,甚至发生严重的人员伤亡事故。

(c)社会环境因素。指的是乘客在等待或乘车过程中出现故意破坏行为,对列车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发生停止运行、乘客伤亡等现象。

4.管理方面

主要因素包括不具备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人员指挥不合理、管理不严格、事件处理欠妥等,导致出现各种安全隐患。

二、提高轨道交通运输安全性的主要措施

为了保证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安全运行,需认真对待交通运输中的每一个环节。要求必须做到下面几点:制订轨道交通运输安全制度要依据我国法律法规,所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管理模式应该具有较高的合理性与针对性,不得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出现冲突。再有,城市轨道安全管理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而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制订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制度要即时公开,接受广大社会民众的监督。

三、创建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模式

(一)及时判断存在的危害

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过程中,只有具备较高的识别危害能力,才能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危害识别指的是能够及时发现不利于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的各种因素,从而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中的危害主要存在于设备、环境、人员、管理等四个方面,一旦上述四个方面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会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为了防止出现严重的危害,必须制订应对措施,如定期维护保养生产设备、定期考核有关人员的操作行为、检查乘客活动、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等。为了保证危害治理收到较好的效果,必须聘请专业人员评估列车运行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二)明确管理目标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要保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才能吸引更多的人群,推动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持续性发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环节、不同的标准制订不同的安全管理目标,要做到:风险管理实现量化、管理目标要切合实际情况、可以有效应对各种风险等。针对不同的安全管理目标要制订不同的应对方案,才能将目标的实现落到实处。在制订方案时要兼顾执行任务的各个部门与不同主体,以及拥有的资源状况,合理规划任务完成进度等。

(三)建立组织结构

可以应用一般管理模式,要求不同组织结构承担不同的职责。可设置最高管理者、部门管理者、专业管理者、技术管理者、实际操作者等,不同部门人员要履行必要的责任,上级拥有管理下级的绝对权利,提高管理效率。

(四)保障运行安全

为了将各个风险控制于合理范围内,在创建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模式过程中,首先保障列车的安全运行。要考虑到影响列车运行的各种因素,如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因素、道路质量状况、设备完整性等。在实际操作时还应考虑到各种操作因素的作用,如列车运行速度、运行时间等。

(五)建立应急管理体系

如果拥有完善的事故应急预案与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则可以有效应对各种风险,能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配备数量充足的工作人员,定期开展各种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应急团队的应急技能,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则可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开展有条不紊地救援。

第一,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开展安全隐患排查与风险评估。在对各种风险因素、安全隐患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下,明确存在的安全风险、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以及此事故的种类与级别等,还要考虑到事故造成的后续影响,在综合各个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应急预案,并定期依据应急预案开展演练。

第二,为了将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合理处理事故现场,针对不同类型的安全事故组建不同的救援抢险团队,同时保证每一个团队均拥有数量充足的工作人员,制订完善的团队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提高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

依据不同风险类型购置相应的专业救援设备、器材,制订设备、器材的定期维护保养制度,保证设备与器材具有较高的实用性,设置专业人员负责管理。

还需高度重视应急演练工作,要利用演练切实提高应急救援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演练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归纳,明确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善。

四、结论

总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可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运输服务,因此,高度关注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安全性是摆在当前工作人员面前的主要任务。为了有效保障乘客人身财产安全,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管理人员要认真分析列车运行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制订针对性解决策略,为人们创造安全、稳定的出行环境。

参考文献:

[1]崔立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2]温子良.关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的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9).

[3]成润书.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探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24).

作者简介:寿佳丽(1990-07),女,汉族,籍贯:浙江杭州,当前职务:值班员,当前职称:助理工程师,学历:大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