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对胆囊内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超声对胆囊内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杨朝雁

杨朝雁(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人民医院功能科678100)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胆囊内隆起性病变32例声像图特征,旨在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32例经病理证实胆囊内隆起性病变的声像图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胆固醇息肉22例,占68.75%;炎性息肉5例,占15.63%;胆囊腺瘤4例,占12.5%;胆囊腺癌1例,占3.12%。结论:声像图根据隆起性病变的数目、大小、形态、基底宽窄及血流情况,可初步判断其性质,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关键词】超声诊断声像图胆囊隆起性病变病理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3-0174-01

近年来,高分辨率超声诊断仪的普遍使用及超声诊断技术不断提高,胆囊内隆起性病变的诊断率较高,因多无症状,故85%以上患者是在例行体检中发现病变。病理学将胆囊内隆起性病变分为5类: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增生;胆囊腺瘤;胆囊腺癌[1]。本文对超声诊断的32例胆囊内隆起性病变的声像图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为临床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32例均为2006年1月-2014年1月我院住院患者,均经超声诊断,手术切除,并将切除标本送病检。男14例,女18例,年龄16-65岁。32例中21例无临床症状,11例有上腹部闷胀不适,并有反复发作史。病程长短不一。

2.仪器与方法

采用ALOKAa7,HITACHI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检查前均禁食8小时以上,患者取平卧位及左侧卧位等,于肋间及肋缘下多切面扫查胆囊内病变及胆囊周围情况,详细记录胆囊内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回声,边界等声像图特征。

结果

32例胆囊内隆起性病变病理诊断:胆固醇息肉22例,占68.75%;炎性息肉5例,占15.63%;胆囊腺瘤4例,占12.5%;胆囊腺癌1例,占3.12%。

胆固醇息肉22例,声像图表现为:中等回声或高回声,后方无声影,不移动,体积小,直径小于6mm,单发16例,多发6例,有蒂或基底较窄,CDFI:病灶内未检测到血流信号。

炎性息肉5例,声像图表现为:中等回声或高回声,内部回声稍低,后方无声影,不移动,体积小,直径3-6mm,有蒂或基底部较窄,常合并有慢性胆囊炎声像,CDFI:病灶内未检测到血流信号。

胆囊腺肌增生症1例,声像图表现为:胆囊底部向囊腔内隆起的高回声团,基底部较宽,CDFI:病灶内检测到少许点状血流信号。

胆囊腺瘤4例,声像图表现为:乳头状或分叶状的高回声团,有些内部为较高回声,但无声影,均为单发,体积稍大,直径大于10mm,有蒂或基底部较宽,CDFI:病灶内未检测到明显血流信号。

胆囊腺癌1例,声像图表现为:囊壁不规则突起,基底部较宽,内部回声不均匀,体积较大,CDFI:其内检查到血流信号。

讨论

胆囊内隆起性病变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胆囊腺瘤、胆囊腺癌,以胆固醇息肉多见,患者无临床症状,部分患者有轻微的上腹部闷胀不适,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超声检查为首选,它能清晰地显示胆囊内隆起性病变的部位、大小、数目、基底部,是一种简便、可靠、价廉、可重复性高的诊断方法。

胆囊内隆起性病变绝大多数为良性非肿瘤性病变,大部分学者[2]一般认为胆固醇息肉无恶变倾向,腺瘤有恶变倾向,尤其是腺瘤被认为是癌前病变。直径小于10mm者以胆固醇息肉多见,小于5mm时,应首先考虑为胆固醇息肉,10-13mm之间,则倾向于良性肿瘤,但是胆囊癌不能除外,大于13mm时,首先应考虑到癌的可能性。

综合文献[3]及结合本组经验对胆囊内隆起性病变的病情进行初步诊断,凡是胆囊内隆起性病变具有:单发,直径大于10mm或随访观察有增大趋势者,基底部较宽,具有腺瘤及腺癌样超声特征者,宜及早手术治疗。但对直径小于10mm具有胆固醇性息肉样特征者,应密切随访,进行监测,给临床提供重要的信息。

参考文献

[1]王纯正.张武.刘守君.腹部彩色超声诊断图谱.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8.

[2]董宝玮.胆道系肿瘤和增生性疾病的超声诊断.北京医学,1989,11(增刊):104.

[3]吴金生,何显力,高德明,等.胆囊息肉样变109例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