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探讨

/ 2

继承与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探讨

周德胜刘飞跃陈晓丽

周德胜刘飞跃陈晓丽(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中医院江西吉安343800)

中医药学经受了历史长河变迁的洗刷,为人类的生存繁衍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医药在我国医疗保健、科研、教学、学术创新等诸多方面有其独有的特色和优势,显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对中医药特色的认识,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优势,是中医药业界永远不变的主题。“继承和发扬中医的特色与优势”,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语我们已听了多年,如何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的特色与优势,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新思维模式,加大政策扶持

思路决定出路,中医药界尤其是管理层要有全新的思维模式,中医药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在学术上是平等的,理论上是不同的,中国传统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辨证观注重的是“症”而非“病”,绝不能用管理西医的方法来指导中医、管理中医,也绝不能用中西医结合来取代中医,中医药学要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派,独立的卫生行政机构,不受任何学术思想干扰的国学机构、自然生命医学科研机构。应根据中医自身的文化特征建立有效的行业准入制度和管理制度,而不是完全照搬西医的执业医师模式,让那些师承和自学的民间中医可以在不具备现代医学知识的前提下合法行医,让其继承着中医自身的特征;废止中医标准化研究,让中医回到个体化治疗的状态之中。积极探索做大基础,做精做强专科的中医医疗机构管理模式,在社区卫生服务所、乡镇卫生院,大力推广应用中医临床诊疗适宜技术,让简、验、便、廉的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和中医药文化扎根在广大群众中;二级以上的中医医疗机构则应做精做强2—3个中医特色专科,把它做成当地的品牌,以彰显中医特色优势。同时真正落实中西医并重方针,在建设项目、科研立项、人才培养、经费投入、公费劳保医疗和新农合医疗定点和报销比例上,给中医机构更多的重视与扶持。政府应设立中医药发展基金,扶持中医医疗机构中医特色科室建设和中医临床适宜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

二、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

中医救死扶伤的社会功能最终是通过中医理论的载体—一支有着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医队伍来实现的,他们既是中医生存的基础,也是中医创新与发展的根本。推动中医发展的最根本因素还是人才,而中国目前的中医工作者由解放前的80余万锐减到现在的20余万,这种不断萎缩的现象表明了中医不是在发展,而是逐渐成为中国边缘化的医疗体系。

1、改变中医院校西化教育的现行模式,加强中国固有文化和中医经典的教育,回归根本,为中医的发展提供扎实的文化基础。

2、改善基层中医的就业环境,国家在体制上向中医人才倾斜,比如在职称晋升(不和西医一样,要多少科研、论文什么的),工资保障上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让中医大夫无后顾之忧,安心用中医的方法、手段诊疗疾病。

3、切实做好名老中医的师承工作,中医的个性化诊疗特征是中医区别于西医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也决定了中医教育与西医教育必然具有本质性的差别。“师承”教育就是遵守这种属于中医独有的个性化诊疗特征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更有利于中医这样一门特殊学问的传承。

三、强化中药质量管理,确保临床疗效

自古以来中医中药就是不分家的,医生开的方子管不管用或者说疗效如何,与药材的好坏、煎药是否得当有直接关系。中药质量是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保证。坚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必须切实提高中药质量。

1、重视药材原产地,加快中药材GAP研究

积极鼓励和扶持道地药材原产地开展中药材的大规模种植,建立规范的中药材原材料基地,是提高和保证中药材产量和质量的最好途径,也是保证中药饮片质量的前提条件。应大力提倡使用道地药材。同时对道地药材逐步推进中药材GAP研究,切实做好中药材GAP认证工作。

2、进一步规范中药饮片炮制

药材的加工、炮制、采摘与疗效密切相关。比如说茵陈,采收时节很关键,民间就有“三月的茵陈、四月的蒿,五月拔下当柴烧”的谚语。中药饮片应按国家质量标准和炮制规范来加工,加快饮片加工企业的GMP认证。

3、加快推进中药饮片的批准文号管理

由于中药饮片自身的复杂性,长期以来我国对中药饮片一直未实施批准文号管理。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统一以后,将急需加强管理的品种(如特殊管理的中药材及其饮片)和科研基础较好的品种率先进行批准文号管理是完全能够实现的。然后,再分期分批、先易后难地逐步推广。

4、加强中药材价格的监管

根据中国中药协会的监测数据,2010年全国市场537种中药材中有84%涨价,平均涨幅为109%,涨幅超过100%的品种多达96个。尤其是太子参、田七等品种去年一年就翻了近10倍,中药已俨然成了“贵族药”,国家仍应大力扶持发展中医药,加强对中药材市场的监管,鼓励规范化、产业化种植,宏观合理定价,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保护药农的利益,坚决打击人为的炒作;加强国家中药材的储备力量,必要时应拿出储备药材,平抑价格。

四、加快“治未病”中心的建设

《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告诫后来者要未病先防,强调防患于未然。诚如《金匮要略》所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提出要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有条件的中医医院都要建立“治未病”中心,通过体检后中医药积极参与进行干预,指导人们应用中医药进行保健养生。还可以通过药疗、食疗、心理平衡等途径参与预防保健。

五、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疑难病优势

中医药对现代医学的疑难病、非典及甲流等病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逐个进行辨证分型,确定治疗原则、选用方药和调理防护等。在探讨总结疾病的辨证分型论治时,应将现成的研究成果和诸多疗法吸纳进去。病名、诊断和疗效标准都可借用现代西医学的研究成果,既符合临床实际,又体现辨病与辨证结合,创新和规范中医的临床辨证。

六、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扩大中医药的社会基础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中医药行业要坚持以中医药为主体,把中医药文化仁、和、精、诚的核心价值融入到医疗保健和行政管理工作中,让广大群众更加了解中医药,热爱中医药,使用中医药,从而不断扩大中医药发展的群众基础,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关注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从而提高中医药机构的社会认可度和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