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及特点

/ 1

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及特点

侯书臻

侯书臻(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崔召分校山东青岛266752)

学校是人才成长的摇篮,要把一个学生培养成国家的有用人才,必须通过多种教育的合力作用才能完成。其中,校园文化就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因素之一。校园文化是指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周围环境,它既包括校园的整体规划、景物布局、绿化设计等方面的硬件文化,也包括校园卫生、思想氛围、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软性文化。

一、校园文化德育功能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软硬结合的特殊教育形式,它所表现的德育功能是多方面的。

1.健康情感的熏陶与培养

学生们如果长期置身于一个高雅整洁的氛围中,将自然而然地凝聚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例如:旷达深邃的校园格局、新颖典雅的空间组合、层次分明的整体构思,会使人胸襟宽广、理想远大;古木参天、绿草如茵、水清荷秀、鸟语花香的生态环境,会使人心旷神怡、精神舒坦;别致的花坛、恬静的校园气氛,这些都将以一种典雅的风格沉淀于学生的心灵之中,对他们高尚情操的逐步形成不无裨益。在这种美好情感的感召下,学生将对学习与生活焕发出更大的热情。

2.审美情趣的形成和提升

以审美的原则和要求进行精心设计的校园文化,会对学生审美思想的形成和审美情趣的提升产生巨大的作用。精美化的校园建筑设计,可以使学生积累对美的感性认识;艺术化的校园绿化,可以陶冶学生美好的性情;错落有致的校园陈设,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审视和评判能力。整体与局部的有机统一、点与面的紧密结合、明暗色彩的和谐搭配都可产生永久的魅力。学生们长期置身于这样的校园文化之中,肯定能够逐步加深对美的理解,在心灵深处奠定良好的审美基础,大大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品位。

3.文化素养的渗透和传播

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魅力的无声的“教科书”。它不仅能给学生提供身心愉悦的多种感官刺激,而且还能为知识的传播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利用黑板报、宣传窗可以渲染出浓厚的文化与学术气氛;领袖画像的悬挂、名人名言的张贴,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精神品位;自然标本与机械模型的制作、科技图片的展览等等,既可以扩大学生们的视野、展示他们的才能,又有使教育教学活动得到进一步延伸的功效。

4.人格内涵的同化和演变

一个规范、整齐、幽雅、秀丽的校园环境,会为学生奠定良好的精神活动的基础。例如:庄严肃穆的主题雕塑,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整齐挂贴的画像、地图,都会使学生由衷地产生一种神圣感、秩序感,并由此萌动规范自己言行的意愿,不少人会自觉地约束自己,改正懒散懈怠的陋习,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校园中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对学生来说都具有一种形象同化的作用。例如:见到青松,会使人向往它的坚强高洁;见到翠竹,会使人崇敬它的虚怀若谷;见到荷花,会使人赞叹它的出污泥而不染……这些高尚意象的日积月累,将会在学生心中演化成一种美好的素养、乐观的情绪,从而形成一种高尚的人格内涵。

二、校园文化的德育特点

1.弥散性特点

校园文化往往以多彩的姿态、感性的形式,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随时随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释放出德育的能量,通过广泛而持久的渗透作用,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效果,从而启迪、感召学生的心灵,促使学生建立崇高的理想、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它的育人作用可在任何时间和空间中产生,使人全方位地产生由内而外的变化。

2.潜隐性特点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德育作用大多是朦胧的、抽象性的,因此,它的教育效果也相对迟缓,它不可能像课程教学那样具有立竿见影的直接教育功效。它主要是通过美化了的形象的呈现,对学生进行持久的、反复的刺激,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陶冶和感染。在无影无踪之中,使学生的心灵和心理完成从量变的质变的飞跃,这就是校园文化潜隐性的德育功能。

3.间接性特点

校园文化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是间接的,它要通过学生个体的精神体验来加以实现。因此,要使校园文化的德育作用真正落实,还必须有全体教师的正确引导,必须依赖于学生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共同努力。

鉴于以上几个特点,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必须使校园设计、建筑、绿化、卫生等方面真正体现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交织渗透,力求达到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完美结合。除此之外,还应对学生加强道德引导和理想教育,督促他们勤奋学习、努力求知,使他们能轻松自如地感受隐性教育的滋润。只有这样,才能使校园文化的德育效果真正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