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的推拿治疗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小儿腹泻的推拿治疗体会

贾冬梅1周宝艳2

贾冬梅1周宝艳2

(济南市按摩医院250000)

【中图分类号】R2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9-0350-01

小儿腹泻是由多种病原病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本病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2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高,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或呈水样,或有未消化的乳食残渣及黏液为特征,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日久,可影响小儿营养、生长和发育。

笔者在2010年—2013年采用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腹泻75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一般资料

75例患者均符合小儿腹泻诊断标准。其中3岁以下的患儿57例,3岁以上的患儿18例,病程1天—2月。中医辨证寒湿泻29例,湿热泻7例,伤食泻19例,脾虚泻12例,惊恐泻8例。

二、治疗方法

1、选穴

临床治疗分别根据不同证型或温中散寒、化湿止泻;或清热利湿、调中止泻;或消食导滞、合中助运;或健脾益气、温阳止泻;或平肝健脾、镇惊止泻。选穴以脾经、大肠经、内八卦、七节骨、龟尾、足三里、天枢为主。寒湿者加揉外劳、推三关、揉一窝风;湿热者加清胃经、清小肠经、退六腑;伤食者加揉板门、揉中脘、摩腹、揉脐;脾虚者加捏脊;惊恐泻加清肝经、捣揉小天心、掐揉五指节。

腹痛者加拿肚角,对于寒湿泻、脾虚泻、伤食泻可加艾灸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往往会迅速取效。

2、操作

操作手法柔和、均匀、力度适中。每穴作用3分钟左右,操作顺序先上肢、再腹部、再下肢、最后背部。每次治疗15—20分钟,每天1次,10次1疗程,中间休息2天。

三、疗效判定标准及治疗结果

参考全国小儿腹泻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1]。

显效:治疗48h,大便次数减少至<2次/d,或恢复到正常次数,大便形状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常规化验正常。有效:治疗72h,大便次数减少至<2次/d,大便性状好转,水分明显减少,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常规化验好转。无效:治疗72h,大便次数仍>2次/d,大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75例经治疗后全部显效,治疗次数最少2次,最多20次。

四、病案举例

病案1:张某,女,8个月,2013年5月14日就诊。主诉:大便增多8天。因夜卧受凉而致腹泻,大便稀且有泡沫,日5—6次,伴食欲不振,面色淡白,舌淡苔薄白,指纹淡。初步诊断:小儿腹泻(寒湿泻)。取穴:运内八卦,补脾经,清补大肠,揉外劳宫,推三关,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揉足三里,共20分钟。经治疗后大便一日3次,一夜安眠。复诊仍取上述方法治疗共5次,临床治愈。

病案2:赵某,男1岁半,2012年11月3日就诊。主诉:便次增多1月余。患儿系人工喂养,能食不胖,食后即泻,多兼不消化食物,大便日3—4次,伴有腹胀,烦躁易哭,睡喜俯卧,出汗多,舌淡苔白。诊断小儿腹泻,证属脾虚泻。取穴:运内八卦,补脾经,清补胃经,清补大肠,清肝经,推三关,摩腹,上推七节骨,揉龟尾,捏脊,揉足三里。推拿1次,一天未腹泻,共推拿10次痊愈,以后大便正常每日一次,消化好,食欲好,安眠出汗少。

五、临床体会

中医学认为,腹泻之本在于脾胃,脾为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喜燥恶湿,以升为顺;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喜湿恶燥,以降为和;脾胃纳运,升降功能协调,则消化吸收、传送正常,精微可以化生成气血,营养全身,糟粕则能正常排泄。由于小儿脾胃发育尚未完善,故无论外感六淫,或内伤乳食,均可使脾胃纳运、升降功能失调而腹泻。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恢复起来也比较快。小儿腹泻是小儿疾病中的常见病,应用推拿,首先要注重辨证分型,治疗时可以从整体上调整各脏腑功能,而以调理脾胃为主,往往很快见效。

六、预防与护理

1、注意饮食起居,不宜进食生冷寒凉不洁之品。

2、提倡母乳喂养,添加辅食品种不宜过多,变换不宜过频,要使患儿逐渐适应于新的食品后,才渐次增加其它食品,食欲不振不宜强制饮食。

3、加强体格锻炼,注意天气变化防止过度疲劳、惊吓或精神过度紧张。。

4、慎用抗生素。如需用抗生素,必须遵照医生的处方使用。

参考文献

[1]方鹤松、段恕诚、董宗祈等,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学1998年(13)6:381